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十六幅 (意大利)郎士宁等绘 (清)高宗弘历题诗 清乾隆内府铜版印本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又称《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平定西域战图》,是由乾隆皇帝敕令绘图印制的一组战图。图中描绘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及天山南路回部维吾尔族大小和卓木叛乱的战争场景,再现了其中重要战役及劳军、凯宴等场面。

 

    此图十六幅画稿由当时在清宫供职的欧洲传教士绘制,绘者包括郎士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意大利人)、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 1702-1768,法国人),艾启蒙(Ignatius Sickltart,1708-1780,波西米亚人)、等人。图稿经乾隆帝审定后,送往法国巴黎制版印刷。法国人波勒佛(B.L.Prevost)、罗巴(J.P.Le Bas)、阿里阿梅(J.Aliamet) 等制版,法国绘画和雕刻科学院的科欣主持,印刷专家博韦负责印制。这组战图共印二百部,至乾隆四十年(1775)完成。之后二百部铜版战图、图稿及铜版全部分批运回中国。铜版初藏于中南海紫光阁,后被掠往欧洲,现藏于德国国立柏林民俗博物馆。

 

    总领事的郎士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其画技卓越,颇得康熙帝重用,曾受命参与圆明园西洋楼设计。遗憾的是,当这套铜版战图印制完毕从法国运回中国时,郎世宁和王致诚都已先后病故,二人均未能见到战图印竣。

 

    铜版画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欧洲,也称 “铜刻版画”、“蚀刻版画”,制版时在铜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凹版版,再将油墨或颜料擦压在凹陷部分,将专用纸张覆于版面压印,墨色吸附于纸面上,形成版画。铜版画与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制作多有不同之处,更适于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场面辽阔,结构繁复,人物众多,刻画入微,极具立体感。画家在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之外,还融入中国画不受时空限制等手法,生动再现了平定伊犁受降、格登鄂拉斫营、鄂垒扎拉围之战、和落霍斯之捷、库陇癸之战、乌什酋长献城降、黑水围解、呼尔满大捷、通古思鲁克之战、霍斯库鲁克之战、阿尔楚尔之战、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拔达山汗纳款、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平定回部献俘、凯宴成功诸将士十六个盛大场景。

 

    战图前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御制序,后有大学士傅恒、尚书舒赫德、于敏中等人跋,图版上方诗文为乾隆御题,并钤朱文玺印。御题诗文和序跋均为另镌同型木版刷印。

 

    此战图历经数百年,传世稀见,仅存者大多收藏于海内外各博物馆中。后世曾有法国、德国、日本仿刻、影印本流传,但与原件相比都明显逊色。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清军多次征战边陲,开疆拓土,每次重要战役得胜,都敕制战图,嘉庆、道光时期也依例继之,先后共制作战图八组。《平定伊犁回部战图》是其中最早的一部,绘印最为精美,堪称中西艺术交融的杰作,也体现了当时欧洲铜版画印制的最高水平。这些铜版战图不仅是中国版画印刷史上精美的艺术品,也是记录中国战争历史的形象史料,对研究清代军事、绘画、印刷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