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泽集十七卷 (明)王廷陈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王同道吴中刻明末补修本 一函六册
半叶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鱼尾,框高20.2厘米,宽13.1厘米。
王廷陈(1493-1550),字稚钦,黄冈(今属湖北)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庶吉士。赋《乌母谣》以刺武宗南巡,廷杖,出知裕州。恃才怨望,废吏事,被劾归家。屏居二十余年,益自放纵。嘉靖十八年诏修《承天大志》,巡抚顾璘荐之。然书未称旨,仅赐银币归。《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有传。王廷陈少年高第,负才使性,放废终身,然文名重于当时。四库馆臣言“其诗意警语圆,轩然出俗,则不得不称为一时之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朱彝尊亦谓其“逸藻波腾,雕文霞蔚,音高秋竹,色艳春兰,乐府古诗旣多精诣,五言近体亦是长城,固已邈后凌前,足称才子。”(《静志居诗话》卷十一)。
此本《梦泽集》十七卷,含赋一卷、诗十卷、文六卷。卷首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皇甫汸序,称赞“是集也,乐府、古诗,潘陆齐轨,下拟阴何;五七言律,沈杜以肩,备之卢骆;文效《左氏》、《国语》,而兼骋班马;书类东京尺牍,而雄视崔蔡,足以不朽矣。”
据皇甫汸序文所言,《梦泽集》“旧刻于家塾,季弟云泽君王延瞻刻于淮阳,侄三湘君同道又刻于吴中,而吴板益精矣。”由是可知,《梦泽集》流行于世的版本,先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廷瞻刻本,后有嘉靖四十四年王同道吴中刻本,二者皆为十七卷本。此后又有二十三卷本,从内容上增补了拾遗一卷和附录五卷,今存二十三卷本的万历十八年(1590)王追伊刻三十年(1602)王追淳增修本。
首图所藏《梦泽集》为嘉靖四十四年王同道刻本,个别叶经明末补修,有刻工:唐林、黄周贤等。佚名圈点、批。钤“北平孔德学校之章”。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