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诗人爵里详节一卷 (明)高棅辑 明嘉靖十六年(1537)姚芹泉刻本 六函三十六册

 

    半叶十一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四周单边,单白鱼尾,框高17.3厘米,宽13.8厘米。

 

    高棅(1350-1423),字彦恢,号漫士,更名廷礼,福建长乐人。明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升典籍。棅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又工书画,与其诗并称三绝。所著有诗集《啸台集》、《高漫士木天清气集》,诗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等。《东越文苑》卷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又七十等有传。

 

    《唐诗品汇》正集九十卷,所录凡六百零二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诸诗分体编次,先古后律,共计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附长短句、五言绝句八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附排律。诸体之中,又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格。其凡例云:“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可见,棅延伸严羽之说,将有唐一代分为初、盛、中、晚四时期,如其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所言,以此可“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此分法改变了宋元以来论诗只重盛唐之局面,影响深远,“终明之世,馆阁宗之”(《明史·文苑传》)。虽后有争议,但皆属门户之见,非公论也。(参考《四库全书总目》)选诗之外,撰叙目于各诗体之前,为该体总叙,论其源流。又撰作者、作品、所选诗或某句之评论,穿插于诗之前后。可谓卷帙浩繁,井然有序,得一览唐诗全貌。其于卷前所列引用诸书、历代名公叙论、凡例、诗人爵里详节等,对今学者亦大有裨益。后棅又辑《拾遗》十卷,补六十一家,诗九百五十四首。其中五言古诗二卷、七言古诗一卷、五绝七绝一卷、五律三卷、五言排律二卷、七律一卷。较正集为简,仅分体列诗耳。

 

    《唐诗品汇》流传颇广,影响甚大,明清皆有刻本。清代多删本、再选本,此不赘言明有成化陈炜刻本、弘治六年(1493)张璁刻本、嘉靖十七年(1538)康河重修张璁刻本、嘉靖十八年(1539)牛斗刻本、屠隆刻本、万历三十三年(1605)陆允中刻本、崇祯张恂刻本以及富春堂刻本、汪宗尼刻本等。本馆所藏为明嘉靖十六年姚芹泉刻本,现知较早的版本。卷前有嘉靖十六年陈讲序云“旧本多舛缺,读不可句,学者病焉”,故取其所藏,由姚芹泉校写入梓。此本软件写刻,字体舒展圆秀,点划清晰,卷帙完整无缺,可资读赏。

 

    本书有佚名圈点批校。钤有“东埜藏书之记”印章一枚。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9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