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目录二卷 (唐)白居易 (宋)孔传辑 明刻本 十函一百册

 

    半叶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单白鱼尾,框高19.3厘米,宽15.3厘米。

 

    白居易(772-846),乐天,晚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华州下邽(今属陕西渭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刑部侍郎等职。工诗,取材广泛,语言平实。倡导“新乐府”运动,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主张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有传。孔传,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仙源县(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孙,生活于两宋之际。博极群书,尤精易学。建炎初,随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绍兴二年(1132)除知邠州,移知陕州,改知抚州,官至右朝议大夫。著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孔氏六帖》等。

 

    白居易为积累写作素材,曾编辑了一部类书,名《白氏六帖》,共三十卷。至宋,孔子四十七世孙孔传仿白氏之书,又作《孔氏六帖》三十卷。南宋末,两书合为一编,析为一百卷。是书采择各书中成语、典故,或摘句,或提要,分类编次,体例略同《北堂书钞》。所分门类共一千三百多个,每一门类之前,标有“白”字的,是指白居易书中原文,标有“孔”字的,是指孔传书中原文。其内容举凡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风俗等等,无所不包,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众多方面,兼有百科全书和数据汇编的双重性质。因所录为唐朝以前史料及唐宋诗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辑佚、校勘古籍也有一定的帮助。

 

    首都图书馆所藏乃明刻本。前有宋人韩驹序,述该书成书经过。有刻工:李耀、守中等,均为明中期刻字工人。该书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宋刻本,惜为残帙,仅存二卷。首图藏本虽为明刻,但内容保存完整,对窥见原书全貌实有裨益。

 

    此本钤有“季振宜藏书”、“季振宜印”、“沧苇”、“御史之章”、“御史振宜之印”、“枕碧楼藏书记”、“老见异书犹眼明”等印记。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8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