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纪事十二卷 (明)桑乔撰 明嘉靖刻本 二函十册
半叶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框高20.7厘米,宽15.2厘米。
桑乔(?-1564),字子木,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江都)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由主事改御史,出按山西,纠奸恤民,有所建树。二十六年(1547),疏劾严嵩尸位误国,时嵩拜尚书甫半年,尚未露其奸险形迹,而乔独首发之,终为嵩构陷,谪戍九江,卒于戍所。此书即其在戍所时作,成于嘉靖四十年(1561)。
桑乔谪戍九江时,常入庐山考察,对庐山诸峰有独到见解,遂撰成《庐山纪事》十二卷。卷一为山纪、品汇、隐逸、僊释、杂志、灾祥、怪异、艺文八条,卷二总论山势道路,其余各卷则详细介绍庐山南北区划山界各处情况,分识形胜。书有桑乔按语,所采撷群籍,俱存其名。清顺治十五年(1658),会稽范礽重为补订,以山阴、山阳别其条贯,又取乔后百余年间事迹题咏,缀补于后。
庐山有志始于宋周必大《庐山录》、《庐山后录》,然寥寥数语,略而未具,明朝之前有志且存于世者,有南朝宋释慧远《庐山纪略》一卷,但所记简略,又有宋陈舜俞《庐山记》五卷,今宋刻本仅存二卷。因此,桑乔《庐山纪事》便为现存最早、内容相对较全的庐山志书, “其详周较旧志,盖不可以道里计矣!……展读一过,恍如身历岩壑间,襟怀为之一爽,山水移人,洵不虚言!”(潘景郑《著砚楼书跋》)可见其文献与文学价值之高。其“采撷羣籍,俱存其名”的撰述手法使读者了解文字来龙去脉的同时,也间接保留了一些散佚的珍贵史料,可谓清以前庐山志书之集大成者。
此本钤有“北平孔德学校之章”印记。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4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