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黄氏会通谱十六卷新安黄氏文献录二卷新安黄氏文献录外集三卷 (明)黄禄 程天相纂修 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有抄配) 二函八册
半叶十四行二十七字,谱为表格式,五柱,十四行,粗黑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框高27.9厘米,宽19.0厘米。
黄禄,安徽休宁人,新安黄氏一族。与其族兄黄云苏“如浮梁,如乐平,如德兴,如鄱阳,如婺源……以考其支派之所由分。既探其本而获其源,遂举十邑之族统而一之,以为会通之谱”(俞芳《集成会通谱叙》)。程天相,黄禄同乡,助黄氏编辑《会通谱》若干卷。
谱牒具有增强本族凝聚力的独特作用,而家族文献则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明代徽州宗族制度发达,世家大族普遍纂修族谱。然会通族谱的家族却为数不多,程敏政《新安黄氏会通谱序》云:“自宗法不明于后世,凡通都大邑之间,号巨室能仅谱其家者,盖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则加鲜焉,况又能推而谱其所同原异流者哉……若五城黄氏,其一焉。”《新安黄氏会通谱》作为徽州通谱的代表,以江夏黄香为一世祖,“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世次有图,支系有派,同异有辨,文献有录”(俞芳《集成会通谱叙》)。
《会通谱》首历代序文、次文原、次考、次凡例、次图、次正文,层次分明的记述了新安黄氏自一世祖东汉黄香至明代弘治年间一千四百余年来,五十四世九十九派的宗族演变情况。《文献录》、《外集》则是黄氏家族文献的合集,包括传记、诗辞、铭志、遗文等,不仅展示了新安黄氏家族文化,也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明初地域社会文化。该书对研究黄氏宗族演变情况具有重要价值,也为谱牒文化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首图藏本为明弘治十四年刻本,首程敏政《新安黄氏会通谱序》前有残缺。该书“倡于弘治庚戌,成于庚申”,书成后,“鸠金锓梓,三复校正,裒为卷帙,题曰《新安黄氏会通谱》”(黄銮《新安黄氏会通谱后叙》)。新安黄氏以刻书闻名遐迩,刻工辈出,从明正统间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对中国刻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刻工:淳、方等。
此本钤有“子孙永宝”等印记。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