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越绝书十五卷 (汉)袁康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佳胤双柏堂刻本 一函四册

 

    半叶八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双边,单白鱼尾,框高19.9厘米,宽14.1厘米。

 

    该书著者,历来说法不一。《隋志》认为乃子贡撰;《崇文总目》以为伍子胥作;杨慎《丹铅总录》等认为作者是东汉初期的袁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为是汉人附益战国后人而成。《四库全书总目》则根据原书《叙外传记》之隐语,判定此书乃会稽人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校定。今人经研究考证认为,该书非一时一人之作,战国时期即已有之,后经袁、吴二人附益删定以成书。袁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初期史学家,生平事迹不详。吴平,字君高,袁康同乡,生平亦无考。

 

    该书原二十五篇,《崇文总目》称其“旧有内记八、外传十七”,北宋之初已有亡佚,今存十九篇。是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史事为主,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社会习俗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鲜见于正史记载,而为此书所独详。如:该书所记以越为主,又兼及吴楚之地,既述吴越争霸,也言吴越共俗,而越灭吴后徙琅琊一事,亦为正史失载;又如:书中载吴越两国山川地势、城池道路、宫殿陵墓、农田水利、生产发展等情况,亦较正史尤详;再如:该书述计倪、范蠡诸谋臣治国之术,叙欧冶子、干将铸剑之事等,皆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本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佳胤双柏堂刻本,版心下刻“双柏堂板”。书前有明进士白马令西蜀张佳胤刻书序,后有无名氏跋一篇,嘉定庚辰(1220)冬徐丁黼跋一篇。该书最早版本为宋刻,后有元刻,但均已失传,现存明刻本有:明正德四年(1509)吉水刘恒刻本,嘉靖二十四年(1545)孔天胤刻本及嘉靖二十六年陈垲刻本等。此本亦为明刻,且传本极少,各家志目,皆鲜有记载,是该书较为珍贵的传世刻本之一,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该书有佚名圈点及道光十二年(1832)佚名题识。钤有“王士品印”、“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梅花草堂”等印记。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7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