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春秋胡传三十卷 (宋)胡安国撰 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 二函八册

    

    半叶八行十四字,小字双行十八字,粗黑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框高23.0厘米,宽16.3厘米。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谥文定,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太学博士,提举湖南、成都学事,以不肯阿附,为蔡京、耿南仲所恶。高宗即位,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上《时政论》二十一篇,力陈恢复方略。旋以疾求去,不允,兼侍读,专讲《春秋》。因反对重用朱胜非去职,提举宫覌。后迁居衡阳南岳,从事学术研究,创办碧泉、文定书院讲学,开创“湖湘学派”。著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五有传。

 

    胡安国毕生致力于《春秋》学,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至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历时三十余年,完成了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春秋传》三十卷,共十余万字。此书自撰成后,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宋高宗把它列为经筵读本,元代时更把它列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解释。明代的科举考试承元旧式,宗法程、朱,但程颐《春秋》仅成两卷,朱子无《春秋》,朝廷以胡安国之学出自程子,张洽之学出自朱子,故考读《春秋》只用胡、张两家之书。以后张著也渐渐不用,而独用胡安国所作的《春秋传》。胡安国及其所著《春秋传》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达五六百年之久,而其间接的影响,甚至直到近代还在发生作用。《四库全书》入经部春秋类,云其书“感激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不必一一悉合于经旨。朱子《语录》曰,胡氏《春秋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亦千古之定评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七)

  

    首图藏本为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前有正统十二年司礼监亲奉圣旨一道云“五经四书经注书坊刊本字有差讹”,遂命司礼监将《春秋胡安国传》等“重新刊印,便于观览”。司礼监,明内廷十二监之首,明代内府最有名的刻书机构,下设经厂库,刻印过大量内府图书。

 

    此本钤有“寸心日月楼藏书”、“一寸英心如日月”、“寸心日月楼所藏”、“澄心堂朱”、“曾藏在吴县朱枕薪家”、“朱华”等印记。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