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唐)释玄奘译 元杭州大街众安桥北沈七郎经铺刻本 一函一册

    

    一版五个半叶,半叶五行,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不等,上下单边,框高25.6厘米,宽12.3厘米。

 

    玄奘(600-664),俗名陈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人。幼年出家,先后在洛阳、长安、成都、荆州、赵州、扬州等地参学。由于各地所讲异说纷纭,为求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决心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629),从长安西行,经兰州、瓜州、玉门关,在高昌王、西突厥叶护可汗帮助下,从迦毕试国(在今阿富汗境内)进入北印度,到当时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学习五年,又到东印度、南印度等地游学四年。后携数百部梵本和各种佛像,启程东归,贞观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主持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开辟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本经从东晋至唐共有五个汉译本,玄奘译本最为流行。此经讲述佛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对曼殊室利叙说东方药师佛之十二大愿及其净琉璃世界之功德庄严。若堕恶道者,闻此如来名号,则得生人间;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心未定者,闻此如来名号,命终时将有八大菩萨来示其道径。经文又叙述救脱菩萨对阿难说续命幡灯之法,且谓遭逢人众疾疫、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星宿变怪、非时风雨等各种灾难时,如能供养药师如来,则国界得以安稳,自身可免于九种横死。本来玄奘译本未标八菩萨名,后人依《大灌顶经》第十二经添入,又据义净译本补入说咒一段。诸家注本皆沿用之,此本亦同,序文则系挪用隋朝行矩法师为大业十一年(615)达磨笈多译本所作之序。

 

    元杭州众安桥北沈七郎经铺刻本是现存较早的刻本。此本行疏字大,字体质朴,插图有十二愿图、八菩萨图、十二药叉大将图、护法天神图,版画水平前后悬殊较大,总体而言,仍堪称当时坊刻精品。该书已成孤本,第八、九愿插图已佚,第九、十愿经文为抄配。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30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