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晋书一百三十卷 (唐)房玄龄等撰 音义三卷 (唐)何超撰 元刻明修本 一函二册

    

    存四卷(卷一百十至一百十三)。半叶十行十九字,粗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间双顺黑鱼尾、单黑鱼尾、三黑鱼尾,板框左上角间有书耳,框高20.7厘米,宽13.5厘米。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齐州临淄(今山东章丘)人。隋开皇中举进士,后投李世民军中,为秦王府记室。唐武德九年(626)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627)为中书令,封邢国公,后改封梁国公,掌相权二十余年。二十二年(648)病逝,年七十,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赐陪葬昭陵。《旧唐书》卷六十六、《新唐书》卷九十六有传。

 

    《晋书》是一部唐代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记事上起晋宣帝司马懿,下迄晋恭帝元熙二年(420),有十纪,二十志,七十列传,三十载记,涵盖了两晋的全部历史,并以“载记”形式叙述了十六国时各割据政权的兴亡。此书编纂于唐太宗贞观二十至二十二年(646-648),以南朝齐臧荣绪《晋书》为底本,参详各家旧传汇编而成。参与编纂者计有二十一位,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总负其责,另有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等十八人参与编纂。因书中有唐太宗为晋宣帝、武帝两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书写史论,故题为“御撰”。此书编成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旧唐书·房玄龄传》)因此,“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但由于“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

 

    《晋书音义》三卷,一名《晋书音》,唐处士何超撰。超字令升,天宝间东都(今洛阳)人。因“讶晋室之典,未昭其音,思欲发挥前人,启迪后进”(杨齐宣《<晋书音义>序》),于天宝六载(747)前后撰成此书。书中以纪、志合为一卷,列传、载记各自成卷,初为单行,宋以后始与《晋书》合刻。此书保存了大量前代已经亡佚的文献,对于研究魏晋至唐代的语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晋书》现存最早者为宋刻本,存世较少,又有元刻明修本,即为此书。书中元板部分多有书耳,内书传主姓名。而明代补板部分字体风格与元板差异较大,且未镌书耳,较易辨识。版心下有“东”、“乐”等刻工姓名。

 

    本书有佚名圈点。钤“马笏斋臧书记”、“读史精舍”、“并轩藏书之印”等印记。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7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