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撰 宋刻本 一函一册
存三卷(卷二十、四十四、六十八残叶)。半叶十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框高23.8厘米,宽17.9厘米。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晚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沧州病叟等,世称“朱子”。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曾任同安主簿、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等。历高、孝、光、宁四朝,是南宋著名的诗人、理学家、教育家,闽学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在继承二程(程颐、程颢)“洛学”的基础上,博采周敦颐、张载、邵雍思想之精华,又融入佛、道思辨哲学,建立了南宋“闽学”学派以及完整的“朱学”思想体系,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尝主持白鹿洞、岳麓书院,讲学五十余年,弟子众多。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等。
朱熹文集,自宋末至明清,刊刻较多。今宋刻《晦庵先生文集》传于世者,有宋宁宗时浙江官刻本和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福建建安书院刻本。宁宗浙江官刻本又称“浙本”,凡一百卷,为朱熹三子朱在编辑。入元后书版藏于杭州西湖书院,明代后又修补印行。建安书院刻本又称“闽本”,除文集一百卷外,附王遂所辑续集十一卷与余师鲁所辑别集十卷。明嘉靖十一年(1532),福建按察司以闽刻为主并校以浙本重刊,即成现今通行的版本。另有刊于朱子生前,较之前述版本皆早的宋淳熙、绍熙刻本。该版仅见《天禄琳琅续目》著录,未经朱子删定,所载诗文与浙、闽本颇有异同,不乏二本未著录之诗文。此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首都图书馆所藏宋刻《晦庵先生文集》,为浙本一百卷之残叶。墨色浓黑,版心刻“晦庵文集”及卷数,下有刻工姓名:范秀、董澄等。此书另有佚名朱笔断句与补字。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72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