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籍普查顺利完成

作者: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王玥琳 发布时间:2024.12.04


国家自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其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8年5月,现址主体建筑落成,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馆名。1959年1月开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1962年1月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1.jpg

国家自然博物馆正门


2023年9月,应国家自然博物馆邀请,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史丽君、修复组组长刘晓羽、编目员王玥琳一行三人前往该馆调研古籍。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古籍从建馆初期收藏至今,目前集中保存在地下库房中的木质玻璃门书柜内,基本符合《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 24-2006)。书籍整体保存情况良好,不过存在古籍、民国书、1949年解放后出版物混放的情况,需要进行甄别;全部图书有基本账册,但是古籍部分未能按古籍普查相关要求编目。


2.jpg

原保存环境


本次调研,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查看了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籍收藏的基本情况,对于接下来的工作给出系统编目、制作函套和修复破损书籍的三步建议。

2024年4月至10月,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出一名编目员多次前往国家自然博物馆现场编目。编目工作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2023年9月曾经调研过的图书。编目员现场倒架、除尘,筛选古籍和民国线装书予以编目。共编目55种,其中善本16种,普通古籍32种,民国线装书7种。每种著录索书号、原始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带补配)、版式(善本登记)、函册、存卷、附注、破损情况。其二是图书馆刚收到一批老干部赠书,原在四个塑料整理箱中存放,保存条件欠佳,已出现比较严重的霉蚀等破损情况。根据馆方需求,编目员对这批图书(共计22种)进行了整理归类和简单编目,每种著录序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带补配)、函册、存卷、备注、破损情况。


3.jpg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普查中

   

4.jpg

部分整理后的古籍


11月初,国家自然博物馆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根据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建议,图书馆已为古籍重新量制函套,下一步还将推进破损古籍修复工作。

本次普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的积极配合。在整理过程中,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也随时向对方讲解古籍保护、修复、版本鉴定等方面的一些知识,以便后者能更好地开展本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向北京市属古籍藏书单位提供古籍编目、保护、修复、代存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切实推进新时代的北京市古籍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