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至30日,“第一期全国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培训班”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昆仑宾馆成功举办。本期培训班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指导,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新疆图书馆(新疆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此次培训,与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66位民族古籍收藏或整理研究单位同仁共同学习交流。
28日上午,昆仑宾馆的刀郎厅内,开班仪式在庄重热烈的氛围中举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厅公服处处长蒲怀民、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萨仁高娃、新疆图书馆党委书记艾尼瓦尔·艾力等领导嘉宾出席,新疆图书馆馆长王曙光主持仪式。王红蕾主任、蒲怀民处长致辞,分别就全国及新疆地区在少数民族古籍收藏、整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果做了详细介绍,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班对促进我国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
本期培训班特邀五位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广泛,涉及资源建设、政策解读、技术分析、标准研制等方面。首讲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数字资源建设》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数字资源建设上所做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包括数字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彩色善本缩微胶片加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和《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的建设等,特别推荐了“中华古籍资源库”,从古籍资源的来源到国内机构和个人的联合发布情况,再到资源整合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号召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参与该库建设,以中华古籍智慧化整理和服务为突破口,共同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
第二讲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的杨硕处长主讲,题为《如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杨处长从中央政策文件、古籍工作领导体制等方面为学员剖析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保护整理上的工作要求,并展示了民委系统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宝贵经验,尤其是“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的组织实施,已成为在古籍工作领域中以“铸牢”为主题的省部级示范品牌。
此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萨仁高娃老师讲授了《国家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工作》,详细介绍国家图书馆开展民族古籍收集整理工作的情况,着重从工作程序、管理制度、彩色缩微胶片加工、数字资源发布等方面详细讲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工作重点和经验。来自成都联图科技有限公司的何强先生为大家分享了《民族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的探索和实践》,何老师凭借多年参与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实践经验,重点从技术方面探讨了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特点和挑战,并结合一定的应用成果展示,让大家认识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前沿技术和面临的困境以及AI环境下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国家图书馆龙伟老师的《智慧图书馆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保护路径探究》课程,不仅对民族古籍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下通过古籍普查登记、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抢救性修复、国家图书馆及各地建设民族古籍资源库等方式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且详解了标准研制在古籍数字资源加工建设、数字化关键技术等方面的重要性。
除了课堂学习外,培训班还组织学员们对新疆博物馆和新疆图书馆进行参观考察活动,使学员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建设,并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与互鉴。尤其在图书馆,学员们受到了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的热情接待,引导大家参观古籍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和两个特色展览:历代西域诗抄展和“字典里的中国”——李新晨《新华字典》全谱系特藏文献展。
为期两天的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内容丰富而充实。通过这次学习,学员们对图书馆系统和民委系统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方面的侧重点和成就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标准制定、技术突破、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可以有效提升个人在民族古籍数字化领域的专业素养。此外,培训班还为图书馆和民委两大系统的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工作交流平台。在这里,大家有幸结识新的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工作成果,促进了相互间的合作。对于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来说,这不仅拓宽了视野,也为未来的古籍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创新思维和宝贵经验。
培训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