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枝繁叶茂——少数民族古籍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圆满落幕

作者: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7

2024年7月13日,为期两个月的“枝繁叶茂——少数民族古籍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携手举办,以七场专题讲座和一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展”为核心,为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多维度了解少数民族文字历史和民族古籍文献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认同感,而且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之深入人心。

活动期间,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邀约少数民族古籍研究专家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馆,为读者奉上七场集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讲座。

首场讲座特邀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萨仁高娃以“多元文化凝聚一体赓续中华文脉”为题,阐述历代各族人民交融发展的历史,为读者生动地展现出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磅礴气势和突出特质;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陈烨馆长为读者带来“多文种合璧古籍古迹里的三交内涵——以北京为例”的专题讲座,通过介绍北京地区现存的多文种合璧的古迹和古籍,引导读者深刻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研究馆员阿华·阿旺华丹以“藏族传统文化与藏文古籍文献研究”为题,详细介绍北京地区藏文古籍收藏、整理、研究的情况;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张卫东基于首都图书馆藏《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这部珍贵古籍文献,以讲授、赏析、演唱等多种形式,为读者展现清代在戏曲方面所体现出的多民族艺术融合成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巡视员、满文处处长吴元丰以“满文古籍印证清代多民族文化交融”为视角,带领读者了解清代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从民族文字出发,详细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历史以及汉字流传对民族文字产生的影响。最后一场讲座邀请到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办公室副研究员和六花,她以“画成其物:纳西东巴文”为题,为读者讲述了东巴文的发展历史及目前纳西东巴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的艰辛历程。七场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在古籍文献馆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气氛,不仅激发了广大读者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热情关注,也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直观认识。


240724_091432_9731.jpg        240724_091449_1329.jpg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萨仁高娃老师讲座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陈烨为读者讲解展品 

240724_093029_4059.jpg    4.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张卫东老师现场表演.jpg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研究馆员阿华·阿旺华丹老师讲座              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张卫东老师现场表演

240724_093147_1302.jpg      240724_093158_1743.jpg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巡视员、满文处处长吴元丰老师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老师讲座                                                  

7.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办公室副研究员和六花老师讲座现场.png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办公室副研究员和六花老师讲座现场


配合少数民族古籍系列讲座,首都图书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馆历史文献阅览室同期推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展”,以《中华再造善本》中的少数民族古籍影印本,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惠赠本馆的少数民族古籍专题图书为主体,全面展示近年来少数民族古籍收藏、整理、研究、出版的丰硕成果。展览推出后,吸引超过万人次的读者前来参观学习。

8.“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展”部分展品.jpg

“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展”部分展品

9.读者参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展”.jpg

读者参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展”


本次系列活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北京地区专家资源,以生动的讲座和可触摸的展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古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以多元的形式宣传普及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不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古籍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