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至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策划的“高技能人才系列研修班(古籍保护专业)”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出2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中,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为学员们做了题为《典册传文脉科技谱新篇——国家政策对古籍行业的支持及未来展望》的专题汇报。汇报以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深刻的见解勾勒出中国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图景。
此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宋晖老师介绍了纸张纤维检测技术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应用,让学员对古纸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宋玥老师的“古籍丝织物的结构、测量与设计”课程为学员揭示了古籍中丝织物的精妙之处,使学员对丝织物在古籍装裱中的角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易晓辉老师详细介绍古籍用纸的种类和特性,让学员对不同材质的纸张有了全面的认识。闫智培老师在其开设的有关纸张物理性能检测的课程中为我们深入解析了纸张的白度、厚度、抗张强度、耐折度和撕裂度等关键指标并耐心指导学员进行检测实践。龙堃老师的课程则是从纸张的pH值、碱处理和卡伯值等检测的角度来讲述纸张的化学性能对古籍保存和修复支持;宋晶老师的课程则聚焦于古籍污渍处理技术,提供了关于处理各类污渍的实用方法;张铭老师讲解了纸张脱酸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实践,介绍了脱酸技术在保护古籍领域可发挥的巨大潜力。谢谨诚老师的关于古籍修复档案制作课程极具实用性,让学员认识到修复过程中详实的档案和规范的记录对于追溯修复过程和为后续修复提供经验的重要性。
除了课堂学习,主办方还组织学员参观了古籍保护实验室和国图文保的脱酸工厂。实地参观不仅加深了学员对现代古籍保护设施的认知,更能直观感受到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引领作用。
古籍保护实验室的一角
精心的课程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员在紧张的学习中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古籍修复是一项既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又需要耐心和匠心的事业。首都图书馆学员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参与到古籍的保护和传承事业中来。
培训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