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都图书馆派员参加第十四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培训班

作者: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刘晓羽 发布时间:2023.08.02


2023年6月29日至7月13日,“第十四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美丽的云南建水举办。云南图书馆是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古籍修复力量雄厚,特别是少数民族文献的修复有其独特的创新性。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的4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首都图书馆派出一名修复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合影留念.jpg

合影留念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计思诚主任作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开班首课,介绍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情况。7月3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易晓辉老师做了“古籍纸张与传统手工纸的讲座”,系统讲解了纸张的起源、发展历史、纸张的原料与常见种类、各种纸张的特性,以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材料、工艺情况。      

此次培训采用以修代学的方式,主要修复的是迪庆州藏研院提供的藏文文献和云南楚雄双柏县文化馆的彝文文献。全体学员最终修复完成藏文古籍316叶、彝文古籍258叶,既培养了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又抢救性地修复了一批藏文、彝文古籍。

 

f35fd24fc8e07d29482ef1001253428.jpg

藏文文献

彝族.jpg

彝文文献


藏文文献的主要特征有:普遍纸张较厚,单叶,两面书写,从左往右横向书写,梵夹装。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主要为由左到右直书或横书。单面书写,折成筒子页。外加粗布书衣,用粗线缝缀,形成书册。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了解了藏文、彝文文献的用纸、装订情况和对破损古籍文献的修复方法,丰富了首图修复人员对特种文献的修复技法。

在7月11日的结业仪式上,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国家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此次培训申报了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民委共同组织开展的“春雨工程”项目,修复双柏县彝文古籍《查姆》、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部分藏文古籍,不仅在古籍修复与非遗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古籍活化传承的立体展现,希望学员们回到工作单位后,及时总结、勤奋练习,充分利用所学为本单位古籍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