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合办的“太学治书”主题活动,在国子监敬一亭内如期举行。
国子监敬一亭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机构,刻书传统由来已久,所刊印之书称为“监本”。据清代《钦定国子监则例》载,典籍厅额设汉典籍一名,负责管理书籍、版片、刊印等诸事,典籍厅还招募有刷印、拓墨、装订的匠役四名,专门负责刷印装订书籍。国子监也是历代重要的官府藏书机构,有完善的藏书体系。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1957年至2001年间,首都图书馆以国子监为馆址,为丰富国家藏书和服务市民阅读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线装书结构讲解
走过三年疫情,今年“晒书节”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线下活动。此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共同举办,活动包括制作一册“监本”线装书和雕版印刷体验两项内容。读者通过网上预约积极参与,涵盖各个年龄层。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近距离了解古代书籍印刷、装订等工艺,欣赏古书版式之美,首都图书馆专业人员还在现场为读者解答古籍版本鉴定等相关问题。
古籍版本讲解
传统线装书制作,包括从打书眼、穿纸捻、上书皮到订线、贴书签等一系列操作。装帧样式中蕴含着先人智慧的结晶——无需直尺测量,仅通过折纸定位来确定打书眼位置;以及将线头巧妙藏进书页内的订线方法,都无不引起大家的连声赞叹。
现场打书眼
指导贴书皮
线装书制作完成后,读者们又刷印了辟雍大殿、《孔子圣迹图》和饾版鳌鱼三款块雕版。两个棕刷分别蘸满乌墨与朱墨,在木板上往复刷扫。精美的版画印制在一张张宣纸上,同时也将我国古代藏书、护书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传承的信念播撒进人们心里。
活动临近尾声,读者们在印刷作品和线装书上钤盖上此次“晒书节”的打卡印章——“国子监印”“广运之宝”“太学碑文”及“日下曝书”作为纪念,并与指导老师们合影留念。
盛夏的骄阳透过绿树浓荫,照亮了红墙灰瓦的古建,人们在阳光下晒出精美雕版印刷和磁青书衣的线装书“监本”。通过亲手制作,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魅力,从中收获了一抹清凉,留下美好的记忆。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