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承办的“第四期《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研修班”正式开班。此次研修班汇集了来自全国24个省(区、直辖市)33家单位的57位学员,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编目实践进一步培养古籍目录编纂业务骨干。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1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
宁夏图书馆馆长韩彬、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庄秀芬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致辞。国家图书馆李致忠先生通过视频形式对《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分类和款目组织进行授课。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吴格、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寻霖负责此次研修班的实践指导。
寻霖老师授课
本次培训班为期8天,培训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李致忠先生先对何为编目做了定义,编目实际上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著录,这是一切的基础;其后是分类,即让书籍各入其类;最后是组织,即谁先谁后的排序工作。实践所使用的古籍数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提供,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33家单位的7500余条数据。实践时使用《中华古籍总目编目手册》来对古籍进行分类。此次《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在分类上使用五分法,即经、史、子、集、类丛五大部,将类书自子部中提出,与丛书合并,单独设置类丛部,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个别分类做了相应调整。在款目组织方面,主要遵循著者生卒之先后原则、古籍产生之先后原则、版本产生之先后原则。实际操作中,学员们还遇到了原数据版本错误、著录文字讹误等问题,需要登录古籍普查平台进行核对。培训期间,在各组学员的相互配合下,完成了全部古籍数据的分类工作。
实践课现场
本次培训班梳理了古籍编目的全流程,锻炼了学员们在分类和款目组织上的业务能力。通过这次编目实践,广大学员均具备了独立编纂古籍目录的能力,培训目标圆满完成。
研修班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