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1950年4月,其前身为全国第一所工农速中——“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后来曾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今日已经发展为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学。人大附中图书馆坐落在校园北侧,馆舍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藏除现当代出版物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古籍。人大附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与中学同行进行交流过程中,得知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曾帮助多家中学图书馆登记所藏古籍,遂与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联系,邀请保护中心对其馆藏古籍进行整理。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于2019年6月连续数日前往人大附中,对所藏古籍进行了初步整理。中心工作人员先对古籍进行了初步的清洁,除去函套和书籍上的灰尘,然后给予每种古籍流水号,将书名、卷数、版本、函册、钤印、破损等情况填写在纸本的籍普查登记表中,初步形成了简单的藏书目录。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中学暑假期间对纸本登记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将数据按照四部分类法排列顺序,用新的书号替换了最初的流水号。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可知:人大附中图书馆共有线装书333种,包括经部78种、史部51种、子部49种、集部136种、类丛12种、新学7种,其中古籍为206种,包括经部55种、史部25种、子部28种、集部93种、类丛4种、新学1种,大部分为清代晚期刻本,但也有乾隆刻本《诗解正宗》、明末刻本《大戴礼记》等珍稀古籍。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古籍整理
这些书籍很多盖有“刘復”“江阴刘氏”等印章。可知多为刘復藏书。刘復(1891-1934年),原名寿彭,字半农,号曲庵,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主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是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先驱。他藏有的大量图书于1947 年被清华大学收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清华取消了文科,处理了所藏古籍。也许就是在那时,人大附中图书馆收购了刘半农的部分藏书。
人大附中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古籍的保存和保护,之前就将古籍与现代书分开,单独存放。后来又在教师阅览室内辟出了一个房间,作为古籍专藏之所,并购置了木质书柜,玻璃展柜。按照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给予的建议,暑假期间,图书馆对书柜和房间进行了长时间的通风处理。
2019年8月初,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再次前往人大附中,对古籍进行排架、上架处理。工作人员先按照新的索书号根据部类顺序对古籍进行排架,然后将古籍从原来存放的房间移至新的藏书室。上架工作完成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精益求精,又对索书号进行了新的调整,将每一类书籍按善本、普通古籍、民国线装书重新排序。11月,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携带为这些线装书制作的书签,再次前往人大附中图书馆,利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书籍的调整顺序、排架、上书签工作。
附中图书馆老师与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查看上架古籍
在工作中,人大附中图书馆与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数次前往人大附中为学生开展修复体验和讲解古籍相关知识的活动,宣传古籍保护理念,让年轻学子在实践和学习中亲近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