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至7月5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承办的“第六期全国碑帖编目与鉴定研修班”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区成功举办。此次培训为期3周,共招收来自北京、山东、吉林、湖南、广东等13个省市的古籍保护单位的25名学员。首都图书馆派出2名同志参加学习。
6月17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谢冬荣、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冀亚平、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杨照坤等参加了开班仪式并致辞。发言中,领导和专家们不仅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全国拓片整理工作搭建平台而表示感谢,同时对各位学员未来三周的学习给予了鼓励和期许。
碑帖专家(左一:卢芳玉老师、右三:冀亚平老师)指导学员编目
本次培训班以理论学习和编目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展开。理论课分别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冀亚平老师、国家图书馆金石组组长卢芳玉老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组长汤燕老师主讲。冀老师首先为学员做了“拓片的著录”专题讲座,分别从“金石与碑帖”“拓片的传拓”“拓本的著录”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卢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石刻”,不仅对冀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和扩展,同时就编目工作中涉及读者检索需求、拓片著录规则等方面分享了诸多经验。汤燕老师的拓片鉴定课,除了理论教授外,还提调了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真伪拓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员们在互参辨析中了解基本的鉴定方法。
汤燕老师讲授拓片鉴定
编目实践课上,国家图书馆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馆藏拓片用于编目练习,这批拓片主要来自江西、山西、河南等地出土的石刻,时间跨度由唐至近现代,内容涉及墓志、石碑、地券、刻石、经幢、摩崖、画像、建筑物附属铭刻等。通过接触拓片实物、亲自编目、手写草片,学员们不仅学习到了不同拓片类型的编目方法和著录规则,同时通过释读原文了解到很多具有时代特色或地域特色的文献,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编目过程中,国家图书馆的碑帖专家和青年老师们,孜孜不倦地为学员们答疑解惑;学员们也充分发挥刻苦认真、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通过这次培训,很多学员经历了由初识拓片到最终具备独立编目能力的成长过程,既收获了知识又学得了技能。
首都图书馆学员乔雅俊在编目中
此外,培训期间主办方还为学员们安排了一次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参观考察活动。博物馆馆长亲自接待并为学员们做了细致的讲解。参观过程中,学员们不仅领略到了建于明代的金刚宝座塔的宏伟和雕刻艺术的绝美,同时在各个展区所见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石刻文物、珍稀拓片等展品,再结合课内所学,对我国悠久的石刻文化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7月5日研修班正式结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等领导出席结业典礼,并分别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专家、老师们对学员在此次培训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寄语学员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所长、学以致用。学员们通过大量的编目实践和专家的悉心指导,掌握了拓片编目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也纷纷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要在本单位或本地区的拓片整理工作中施展所学、贡献力量。
结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