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它是我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口号为“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 你我同行”。为了践行活动理念,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走进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生动多样的“古籍保护 你我同行”非遗体验活动。本次体验活动包含四个单元:
1.《四库全书》篇目描红。《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文献与历史文化价值。《四库全书》每部约有七亿字,其主体部分为手抄完成。为了保证书写质量,全书按照每半页八行,每行二十一字的规制进行抄写。《四库全书》馆还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出现错误将对抄工进行处罚。编纂和抄写《四库全书》是古代典籍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活动中,同学们从《论语义疏》《诗集传》《荀子》《王司马集》《东坡词》《御定全唐诗》六种备选篇目中,挑选了各自心仪的书页,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用笔墨描摹了四库馆臣匀净的字迹,零距离感受了抄本独特的魅力。
2.雕版印刷。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上手体验了雕版印刷技艺,刷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页雕版印刷品。通过亲自动过手,年轻学子对以前见诸于历史教材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3.古籍修复。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纸张。虽曰纸寿千年,但仍有部分典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传承和保护,历代能工巧匠探索总结出了许多修复方法,使古籍修复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200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当天,工作人员携带了补书板、毛笔、启子、镊子、浆糊、喷水壶、剪刀、针锥等工具,在现场展示了揭书页、补书页等修复技艺,并解答了同学们有关古籍修复的各种问题,揭开了这项技艺的神秘面纱。
4.制作一本线装书。古籍修复时,通常先要把装订成册的古籍拆解为单张书页进行修复。书页修补完成后,需要将全部书页装订成册。为了让同学们亲自体验装订成册这一步骤,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同学们亲手制作了一本线装书。折书页、齐栏、压书页、搓纸捻、算尺寸、订纸捻、上书皮、打眼缝线、贴书签,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同学们小心翼翼,全神贯注,最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一上午的活动,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通过抄书环节体验了古人编书、抄书的艰辛,通过雕版印刷、制作线装书近距离体会了古籍从印刷到装订成册的过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让年轻学子亲近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