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9日至13日,由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新时代的古籍保护研究与新技术应用”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在天津举办。此次高研班旨在针对古籍保护领域业务骨干开展培训,着力于拓展古籍保护视野,传承古籍保护技艺,提升古籍保护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70名古籍保护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出席参加。首都图书馆派出1名工作人员参加此次高研班。
10月9日上午,开班仪式在天津锦龙大酒店举行。开班仪式由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钟英华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校长、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高玉葆,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天津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天津市外国专家局局长袁鹰,天津市人社局专业技术管理处处长张晶,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天津市领军人才、市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班仪式。
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在结业式上发言
开班式及学员合影后,高研班正式开始。本次高研班的内容包括13场专题报告、1次现场观摩及1次分组研讨。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手工纸的理化性能》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及纸张理化性能的测试方法和研究前沿理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研究馆员《关于古籍保护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回顾了国内外古籍保护工作的历史,他指出古籍保护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物载体、保藏条件、技艺传承。古籍保护就是为古籍美容、续命、转世;修书又是修心、修身的过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女士《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助力国家古籍保护工作》的报告,介绍了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协会的性质,指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是一个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是协会的应有之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刘家真教授在《古籍保藏与修复中的现代技术应用》报告指出,保藏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含义就是控制和延缓古籍的损坏。她提醒我们要对古籍装具材料重新认识,不要轻易改变古籍的环境。对化学和物理杀虫法也必须筛选,不可盲目采用。香港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主管周贞德女士《香港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发展及现状》的报告,介绍了美国和香港地区古籍修复的情况,提出文物保护概念的传播是我们重要的使命。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前主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沈津先生做了题为《美国东亚图书馆藏中国古籍概述》的报告。他指出全美国收藏中国古籍约70多万册。其编目质量和典藏方式存在问题,而且有专门古籍目录的图书馆并不多。他重点介绍了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国古籍收藏整理情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研究馆员的报告《国际敦煌学项目(IDP)的实施与域外汉籍回归之路》,详细介绍了IDP的缘起和建设过程,将之誉为数字资源建设的成功范例并讲述了流失域外的中国古籍的情况,提出了汉籍回归的各种方式。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研究馆员的授课题目是《西文古籍修复技术要论》,他指出,图书修复技术来源于图书制作技术,所以必须了解西方图书的制作方法及其历史。他分析了中西方文献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特有问题,指出目前中西方古籍修复理念渐趋一致,而西方古籍修复的规范化程度高、且重视预防性保护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黄水清教授的报告《古汉语文本内容分析——人文计算的视角》,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古汉语,做到计算机自动断句,人物关联,事件关联,为古籍保护在数字人文方面指出了一条前景光明的发展道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杜伟生研究馆员《古籍修复的传统与创新》的报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传承人徐建华先生《册页的装裱与修复》的报告,都权威地论述了古籍修复中的种种疑难问题,使人茅塞顿开。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做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规划与统筹》的报告,对古籍、古籍保护等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对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思路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介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研究馆员《敦煌遗书对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启示》的报告,对敦煌遗书的发现、保护过程做了生动的图像展示,并总结出敦煌遗书的整理对古籍保护工作规范化的启示。
天津博物馆金石传拓专家钟学利先生现场教学
本次高研班课程设置中还有现场教学观摩、分组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使学员通过此次高研班的学习更全面地掌握古籍保护和修复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专家指导下,学员们参观了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并兴味盎然地进行了金石拓片的拓印和雕版印刷的实际操作。之后,学员根据个人工作岗位和兴趣编为古籍鉴定与编目、古籍保藏与修复、古籍再生与传播3个小组,进行了分组讨论。本次高研班还举行了征文活动,共有9篇获奖论文在高研班的“学员论坛”上进行了宣讲,专家对获奖论文进行了点评。
本次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涉及古籍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尤其针对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高校及图书馆如何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古籍保护工作前沿热点问题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最新课题的学习和研讨对于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今后,如何将最新的国家政策和科研成果与古籍保护工作实践相结合,把最新的古籍保护理念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成为一线古籍工作者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