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图书馆承办的“第三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管理人员研修班”在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报告厅开班,共有来自30家公共图书馆的46名古籍保护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研修班。首都图书馆派出1名工作人员参加本次研修。
9月19日上午9点,研修班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仪式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侯力强主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特聘资深修复专家赵嘉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培训负责人庄秀芬以及培训班全体学员出席。开班仪式上,陈思和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庄秀芬女士、杨玉良院士、刘承功副书记先后致辞。开班仪式后,举行了龙盛集团捐助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捐赠仪式。此次捐款将用于引进“德国东西文物修复中心”的纸张、设备及修复技术人才。
开班仪式结束后,研修班正式开始。本次研修班的主要目的是打造专业古籍保护管理团队,使古籍保护工作管理逐步专业化。研修班共举办了11场专题报告及1场座谈会,并参观了“归来——George A. Hanlon 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主题展”及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木板水印工作室。主题突出、内容专精的专题报告和广泛深入的参观、座谈令研修班学员受益匪浅。
学员参观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木板水印工作室
在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报告厅,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院士做了题为《手工纸的理化性能》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中国传统纸张的历史以及纸张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引入,重点分析了手工纸的制作方法及其理化性能,剖析了纸张酸化、脆化的原理,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陈彬斌副司长的报告题为《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相关政策介绍》。该报告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体制沿革、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十三五期间的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洪琰女士讲授了《全国古籍普查与中华古籍总目编纂的若干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古籍普查工作的新进展。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做了《把握机遇,推动古籍保护走向更高阶段》的报告。该报告介绍了自2007年全国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以来,在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古籍普查登记、古籍原生性保护、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古籍推广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中华古籍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员砥砺奋进,共同推进中华古籍保护和利用,以实际行动,为新时代古籍保护事业作出贡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的报告题为《创新理念方法,讲好典籍故事——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览定位与特色》。林主任分享了国家典籍博物馆筹备和策划大型古籍展览的经验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办展方针:继承传统,立足特色,揭示馆藏;文献为证,揭示重大历史事件;依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举办展览;依托典籍文献,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做了题为“国家图书馆古籍工作与管理规范”的报告。本场报告从古籍馆的藏品类型、服务对象和类型、基础工作(采访、编目、典藏、阅览、文献修复)、规范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拓展服务活力等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大型图书馆古籍和特藏文献的资源建设、业务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龙伟女士的报告题为“中华古籍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该报告系统介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建设与标准、数字化项目实施与管理、古籍数字资源整合服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山东大学刘心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介绍》的报告,讲述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起源和实施情况。国家图书馆展览部张立朝的报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谈图书馆文创开发》重点介绍了图书馆文创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国家图书馆文创开发的成功实践和特色产品。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的报告《上海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理念与实践》系统梳理了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古籍整理研究、出版、修复、展览等方面的特色工作,以及在古籍资源建设、服务与宣传推广、古籍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倪俊明副馆长的报告《提升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的探索》以“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为例,介绍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通过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基层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以基层图书馆为主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队伍,并逐步在全省建立约20家专业古籍修复室,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水平。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张志清副主任作报告
本次研修班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家古籍保护政策解读、科技与古籍保护、古籍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化、古籍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典籍博物馆的创新与实践、大型古籍保护项目的实施等当前古籍保护工作的热点,对于各图书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