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纸张。虽曰纸寿千年,但仍有部分典籍或水浸火燎,或虫蠹鼠啮,或霉菌腐蚀,受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一代代能工巧匠探索总结出了许多修复方法,使文献修复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为了多角度展示传统的文献修复技艺,增进读者对这项技艺的了解,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举办了“良工益永传——文献修复面面观展览”。
本展览共包括六部分内容:“修复材料及工具”展示了文献修复需要用到的多种材料和工具,修复材料主要包括各类修复用纸、染纸所用的染料、明矾等配料、用于制作函套等的丝织品。修复工具可分为工作台、压书机等大型设备和工具,也包括各类修补、揭裱、装订等工具。“古籍装帧”重点展示了古籍装订的样式。因为修书时通常先要把装订成册的古籍拆解为单张书叶。拆解是装订的逆向操作,故而进行古籍修复,必须要对古籍装帧形式有深入的认识。“古籍破损现象”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老化、酸化、絮化、虫蛀、鼠啮、烬毁、霉蚀、粘连等破损情况。“古籍修复技法”以案例的方式展示了拆装书籍、修补书叶、装订书籍等基本环节以及洗书叶、揭书签、溜书口、打纸捻、订线等若干技术细节。“民国文献的修复”展示了首都图书馆的民国文献修复方面的探索尝试。“修复成果展示”以修复前后对比的方式,展示了古籍修复对文献保护的显著效果和重要作用。
《装潢志》有云,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惠虚和,心细如发”。从事文献修复,不仅要熟悉历代书籍的纸张特点和装帧形式,更要有细心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修复技艺。正是古籍修复师繁复而精细的工作,让珍贵的古籍在岁月长河中得以更好地存续。希望借此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修复,了解这项古籍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技艺。
本次展览地点在首都图书馆A座一层历史文献展厅举办,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