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海外古籍调查│杜泽逊:关于编纂《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的几点思考

作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18.03.08

 

    [编者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海外中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并将其作为五大重点方向之一予以积极推进,通过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规划资助出版了一批海外中文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2017年8月,经专家论证,总局和古籍小组将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主持的《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增补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和《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2017年11月25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山东大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启动仪式暨编纂方案专家审议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古委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杜泽逊教授项目组提出的《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方案发表意见。现刊发《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方案及专家意见,供学术界、出版界参考,以进一步推进海外中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关于编纂《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的几点思考

  杜泽逊

  一、项目意义

  随着国内中国古籍普查的深入,国内存世的古籍摸清家底的工作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有关数据库和普查登记目录不断推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图录》陆续出版,对国外所藏中国古籍的调查工作也就自然提到日程上来了。

  对国外汉籍的调查有一百年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全国高校古委会为代表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海外中国典籍的调查编目和复制影印工作,安平秋先生主持下引进影印的日本宫内厅宋元版书69种,是近三十年间最大一宗古籍善本的引进影印成果,为国内的传统文化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严绍璗先生用多年心血撰写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录》,是对日本藏善本编写目录方面最有分量的成果。其他成果以敦煌遗书的全面影印最引人注目,太平天国文献的影印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以外的国家收藏中国古籍,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以日本为第一。约略估计日本收藏中国古籍总量,高于其他国家收藏中国古籍的总数。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收录日本各藏书单位汉籍有90余万条,是迄今为止关于日本藏中国古籍信息量最大的成果。

  《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的编制,将利用已有的正式出版的馆藏书目、专科性目录、知见目录、研究目录、征引目录、展览目录以及非正式出版的各家纸本书目及网上正式公布的数据库等,编成一部按经、史、子、集、西学、丛书六大部分类的日本藏中国古籍联合目录。它是利用日本已经正式发表的书目材料,选择诸家之长而去其短,融汇而成的新的目录学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体现当今目录、版本学的最新水平。希望较之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在目录学、版本学学术水准上,有较大的提高,在信息资源收集上,也有新的超越。形成一部反映21世纪学术水准的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录。该目录不仅具有中国古籍海外资源调查的意义和检索的功能,而且具有目录版本学的学术意义,对日本以外的国外汉籍目录的编纂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著录范围

  《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著录范围是日本收藏的中国人撰写的古籍。作者非中国人者不予著录。作者为中国人,属于古籍范围的汉文或汉文与非汉文对照的著述,均在著录之列。日本学者研读汉籍之后,参考中国学者的著述,作出的自己的注释、诠诂、校记,用中国古籍的形式刊印,其文字为汉字,讨论的内容也是中国的,例如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澁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安井衡《管子纂诂》等,日本人编“汉籍目录”时经常另编“国书目录”以著录之,日本学者称之为“准汉籍”。这类日本人的著作,日本人编的“汉籍目录”是不收的,今编《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也不予著录。古籍的时限以辛亥革命以前产生的刻本、活字本、钞本、稿本、绘本、石印本、影印本等为主,辛亥革命以后,内容和形式与传统古籍相同的,亦予著录。印本或写本产生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或其他国家、地区者,凡著者项合乎上述要求,均在著录之列。日本人编的“汉籍目录”对中国人著述的和刻本(有的加了训点)也是收录的。非汉文著述,暂不著录。生产于日本,而收藏于日本之外的中国人著述,例如中国各图书馆收藏的中国人著述的和刻本,不予著录。日本人编辑的丛书,其子目是中国古籍,如林衡《佚存丛书》、日本人编《八史经籍志》,其丛书及子目均予著录。

  日本藏中国古籍,有部分单位或个人尚未公布,这些未公布的藏书,只能留待今后条件成熟时再作增补。

  三、实施方案

  第一步,汇集《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长编》。

  首先以体例较为完整,著录准确、收书丰富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为参考(丛书部分依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将该目录设计成分项、分类的电子表格。将其他收藏单位收藏的古籍信息,逐条插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的相应条目之后。例如:子部兵家类,《孙子兵法》及《孙子兵法》各家注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共有17条。其他各家关于《孙子兵法》的品种,全部插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著录的《孙子兵法》相关各条之后,形成分类联合目录长编。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未包括的品种,可参考《清人著述总目》(著录22万7千条)、《中国古籍总目》(著录18万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5万6千余条)、《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子目3万8千余条)等大型联合目录,确定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相应的位置。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没有的类目,如木鱼书,则参考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清人著述总目》等,在集部曲类增设类目,以容纳之。所有丛书皆著录子目,体例参考《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子目又同时分列经、史、子、集、西学部各类中,参考《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第二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清人著述总目》。这样既可査检一部丛书包含哪些子目,又可按类查找所有子目及这些子目有哪些单刻本和丛书本,收藏于何地。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形成第一步成果《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长编》。该《长编》将作为单独文件,单独保存,不予更动。

  第二步,合并条目。

  凡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相同,即合并为一条。同一书而版本不同,或同一版本有修版不修版之别,同一版本有批校题跋抄配装潢等特殊之处,均另立一目,不相合并。版本之后注出该版本的所有收藏者以及书目来源。书目来源能代替收藏单位名称者,则只著录书目来源,不重复著录收藏单位名称。凡无法确认为同一版本者,则不予合并。对著录有分歧者,包括书名、卷数、著者、朝代、著述方式、有无附件(卷首、卷尾、续编、补遗等)、版本(包括年代、出版形式、抄写形式、出版者、抄写者、出版地点、堂号等)、分类等方面,一般择善而从,特殊情况酌情加以考辨,以确定异同。必要时加括号,予以简要说明。有一家收藏,先后编有多个目录,如静嘉堂藏书,入藏以前有《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入藏以后有《静嘉堂秘籍志》《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等。又有馆藏被知见目录著录者,如《日本现存宋人文集目录》《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日本现存清人文集目录》《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等,则同一部书同一个版本各目著录容有出入,均须相互参照,考订异同,确认较为准确的著录,并注明所有出处。如静嘉堂藏书,须注明《皕宋》(《皕宋楼藏书志》)、《仪顾》(《仪顾堂题跋》)、《静嘉秘籍》(《静嘉堂秘籍志》)、《静嘉分类》(《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静嘉图录》(《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日藏善本》(《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等多个出处,以资参考。某些目录有关于版本特征的记述,亦摘录于当条之下,注明出处,以备稽核。

  第三步,分类排序。

  分类排序参考《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清人著述总目》及其他各家书目。全目分经、史、子、集、西学、丛书六部。六部之下再分类,类下分属,至不能分为止。各小类图书依著者年代先后排序。同一书不同版本各自立目,则依版本先后排序。地理类书籍先分地再分年代先后。传记类书籍按传主先后排序。族谱类书籍先分姓氏,同一姓氏再分居住地,同一居住地则按成书先后排列。具体办法参考《清人著述总目》。

  第四步,编制书名、著者索引。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图片:山东画报社曹清雅拍摄)

 

  作者|杜泽逊,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尼山学堂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库学、清代文献研究、山东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和经学文献整理研究等。

  转载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8年第1期(总563期),第3-7页。

 

【转自: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www.nlc.cn/pcab/zx/xw/201804/t20180411_168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