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是北京市区县公共图书馆中古籍藏量最大、收藏条件较好的一家单位,是北京市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重点实施单位之一。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引导该馆,持续有序地进行相关工作,在古籍普查、鉴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2017年,基于历时多年的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古籍编目工作接近尾声,遗留下的一些疑难问题亟待解决的客观情况,以及北京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古籍联合目录即将编纂出版的重要契机,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遣专业人员多次前往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现场编目、鉴定,最终与该馆工作人员通力协作,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1.碑帖拓本的整理。碑帖拓本和以金石拓片为书籍内容的影印本、石印本乃至其他版本类型,有着本质区别,应予以严格甄别,按类型遵循不同的编目原则进行编目;然而二者未臻区分、混合排架,又是目前不少中小型图书馆的现实情况,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亦然。因此,在该馆古籍编目的尾声阶段,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出3名富有拓片编目经验的工作人员,利用一天时间集中甄别了300余种拓本与各种印本混放之书,将其分为拓片、古籍、民国书三种类型,以便该馆人员进一步按照不同的编目规则进行编目。
工作人员整理碑帖拓本
2.抄稿本的编目与鉴定。抄稿本的编目与鉴定堪称古籍编目中的“老大难”问题,这次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与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首先对该馆单独存放的一批手抄本进行清点,剔除其中信札、舆图、画册、拓片等文献类型,留待日后单独整理。对属于稿抄本范畴的古籍,工作人员依据普查登记规则著录六项基本信息,同时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该文献,如抄纸、墨色、笔迹、钤印、题跋等情况,以便后人进一步研究或鉴定此书。共计完成250种抄稿本的整理与编目。
3.古籍整理与善本鉴定
2017年,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点架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一批书籍出于各种原因从未普查编目,亟待整理;同时,之前编目中的一些数据需要审核或鉴定。为此,8月至11月间,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共派出10人次,前往该馆编目、审核与完善数据470条。在这批古籍中,工作人员新发现善本20种,如清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壮悔堂文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内府刻本《古文渊鉴》、清康熙留松阁刻本《二乡亭词》、清乾隆九年(1744)三吴书院刻本《古文眉诠》等,其中多数保存完好,对于提高该馆善本古籍的数量与质量意义深远。
此外,因为这批书籍未经整理,存放比较散乱,在编目过程中对不同问题做了以下处理:(1)同一种书的副本,单独给索书号,作为另一条数据著录。(2)同名书的不同版本,因为存缺卷大致匹配曾经被强行配合在一起,现将其按版本区分,各自给索书号、单独著录、说明各自的存缺卷情况。(3)属同一丛书的子目零种,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因故拆分,散在各处,占用多个索书号,现在根据装帧、题跋、印记等,将其归并在一处,恢复其原始来源。如编目过程中发现一套清同治光绪间刻本《榆园丛刻》二十八种,该书分散为十余个索书号,分藏各柜,但是通过其原装书衣上的收藏者题记,可知确为一部,最终蒐集整理到二十八种子目中的十七种,获其大半。又如,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一批《聊斋异志》系列书籍,同时存在上述三种情况,依据其内容、版本、存缺卷、原始来源一一分合整理,最后形成《聊斋志异评注》《聊斋志异新评》《批点聊斋志异》《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最新后聊斋志异图咏》等五种书、十余个版本、二十余部古籍,彻底结束了此前各书凌乱、题名不知所以的旧状 。
《聊斋志异》系列古籍整理成果
经过上述工作,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距离最终全面完成更进了一步,也为2018年即将出版的北京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古籍总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