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月,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邸晓平、史丽君在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马文大主任的带领下,两次前往白云观协助该单位进行古籍登记工作。
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外白云路东侧,始建于唐,名“天长观”。历经火灾、重修、荒废,明初重建,并易名“白云观”,清初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规模。作为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白云观所藏道教古籍数量极为可观,包括易、老庄等道家经典,还有除儒家以外的墨家、名家、法家、杂家、兵家等。
白云观于2016年初开始进行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9月,工作人员在菩萨像腹中发现古籍、碑帖、字画等多种,遂邀请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图书馆专家前往进行鉴定。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借此机会一同前往,对这些新发现的古籍进行了普查登记。所登记的古籍绝大部分是道家典籍,如有明刻本《后圣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清康熙刻本《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明珠刻本《梵气先天斗姥延龄谢罪宝忏》、清乾隆刻本《太上全真清静礼斗科仪》等。这些道教古籍都十分珍稀,尤其是明珠刻本《梵气先天斗姥延龄谢罪宝忏》,未见著录,浓墨印刷,经折装,前后夹板为锦面,精美大气。
白云观工作人员与首都图书馆马文大主任一同查看古籍
11月,白云观工作人员决定对所藏《道藏》进行登记,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应邀再次前往协助。白云观正统十二年(1447)获赐《道藏》两部,是明正统十年(1445)颁印的正统《道藏》,后来因为缺失,又有所修补。其中完整的一部在建国后被移交给国家图书馆,一部残缺的尚存观内。地方文献中心马文大主任和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邸晓平、史丽君对这部《道藏》的版本进行了仔细甄别,认为其主体是正统刊本,同时补配有部分万历刊本、民国影印本,以及少量清末民国的抄本。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指导白云观工作人员对《道藏》进行版本确认、寻找书中的千字编号,并与他们一同进行登记工作。之后白云观工作人员根据保护中心提供的带有千字文编号的目录核对《道藏》,完成了对所存340函的重新整理、排序、登记工作。初冬时节,在没有供暖设备的白云观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地核查书目,有条不紊地进行普查登记工作,这种不畏艰苦的默默付出,体现了所有古籍保护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工作人员协助白云观进行普查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