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赴北京市二十四中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作者: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邸晓平 发布时间:2016.01.20

    2015年9月至12月,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协助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对该校图书馆所藏古籍进行了整理编目。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以下简称二十四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外交部街,曾是明代将领李成梁的府第,后来成为睿亲王府,藏有一定数量的古籍。1923 年建校时,学校创始人也带来一些古籍,之后经采购,古籍藏量有所增加。馆藏大部分是清代民国时期的书籍,也有少量善本古籍。学校对古籍保护十分重视,准备建立恒温恒湿的专门书库。

    2015年9月10日,应二十四中之邀,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派员前往该校图书馆,经过初步调研,工作人员提出建议:目前线装书存放在温湿度相对稳定的地下书库,暂可不必移动;应制定书库管理制度,加强保护;应尽快对书籍进行修复,以防破损加重。同时表示,将给予必要的支持,尽早协助二十四中展开古籍整理工作。9月中旬,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与二十四中签署了古籍整理编目协议书,接受其委托,准备对该校古籍进行整理,分步骤开展除尘除霉、编目、版本鉴定、制作书签等工作。10月上旬,中心派出古籍修复组工作人员2人前往二十四中,初步清洁古籍。工作人员利用排刷、吸尘器等工具对书籍进行了简单除尘,同时将霉蚀严重的书籍与其他书籍分开放置,以免霉蚀进一步发展。


古籍编目


    随后,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3名编目人员在编目组组长杨之峰的带领下,利用两周时间,按照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六项表标准,完成了4300余册古籍的编目。二十四中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地下室面积较小,工作人员因陋就简,支起简单的课桌椅,共用一台电脑查对数据。编目中,工作人员一直佩戴两层口罩,并用棉布对灰尘进行了再次清洁。在组长的建议下,工作人员还对部分长有霉蚀但尚可翻开的古籍也进行了编目。现场登记完成后,工作人员返回单位,分别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然后进行查询、汇总、再查询、纠错,重新调整书号、制作书签,打印书签等后续整理工作。11月下旬,中心工作人员带着打印好的宣纸书签,再次前往二十四中进行上签工作,同时,杨之峰研究馆员再次核对了之前登记为善本的古籍,确认了这些书籍的版本。12月中旬,双方工作人员一同对古籍进行了再次点架,确认完成642种4447册古籍的编目工作。之后,保护中心根据点架情况再次修订了编目数据,直至2016年1月初,所有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为古籍上书签


    二十四中图书馆负责人对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继续进行相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