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时值首都图书馆百年华诞。为了体现一百年来首图古籍收藏成果,向国内外来宾和社会大众展示我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历史文献中心精心制作了《百年厚载典册弘文——首都图书馆古籍收藏特展》,于10月16日馆庆日隆重推出。
本次展览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海纳百川 津逮来学——百年首图古籍入藏史
1913年,教育部租用十八间民房为馆舍,成立京师图书馆分馆,此为现今首图之肇始。从上世纪屡迁馆址、居无定所,到1956年迁入京师首善之地国子监,再到2012年以来坐拥9.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场馆,百年发展历程使首图馆貌焕然可观。与此同时,首图古籍收藏也日益丰富,至今已拥有古籍藏书近50万册(件),其中善本6000多部,97000余册(件)。京师三馆旧藏、政府拨交、社会捐赠、自行采购等不同渠道汇聚而来的珍本典籍,如涓涓细流共同形成今日之文献渊薮。
第二部分:万卷英华
首都图书馆自建馆伊始,就以满足大众阅读为宗旨,重在搜集常用必备之书。在中国的传世古籍中,举凡经世致用之典与常备实用之书,大多可在馆藏中找到它们的身影。馆藏古籍从内容而言,涵盖了经史子集丛诸多部类,尤以小说、戏曲、俗文学收藏宏富,深受海内外学者赞誉,是为馆藏古籍的突出特色。从版本而言,首图虽不以版本珍稀程度为唯一收藏目标,然而在百年传承中积聚多方,诸家珍秘亦汇集于此。唐人写经、宋元古本均有入藏,明清佳刻更是充盈邺架,仅明刊善本就在千种以上,其中不乏海内外稀见之本;版本类型包罗了写本、刻本、抄稿本、套印本、饾版、活字印本、铜版印本……可称一部中国书籍小史的缩影。
第三部分:金石赏萃
碑帖,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民情、文化艺术等方面,为古代文学、历史学、文字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可与历史典籍相互补正。此外,碑帖还保存了各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资料,呈现出各名家流派的书法风格,实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首都图书馆收藏有一批明清时期的传拓作品,内容包括秦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摩崖造像、名家法帖等,品类齐全,拓工优良,装裱形制多样,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碑帖艺术的风采。
第四部分:墨韵丹青
首都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孜孜以求,除书籍文献外,历代文人墨宝丹青也入藏达二千余件。这批珍贵的书画作品,形式丰富,风姿各异,其中不乏精妙宏深之作。馆藏书法作品多出自清代至民国时期名家之手。如清四家“翁、刘、成、铁”,近代名家张伯英、于右任,宗室永瑆、溥儒,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林则徐,帝师陆润庠、陈宝琛,,学者康有为、罗振玉……皆曾以书法艺术享誉当时。这些名家继承前代遗绪,点染挥毫,代表了清代至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馆藏绘画作品,上始元明,下迄当世。明代陈淳、杜堇,清代米汉雯、钱维城,皆为流芳后世的画坛圣手,更有张大千、齐白石、李苦禅、于非闇、王雪涛、刘凌沧等近现代画坛巨擘的佳作精品庋藏于此。
第五部分:逢辰之幸 继往开来——首都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
历经一百年集腋成裘,有增无已,首都图书馆古籍馆藏日益丰富;进入新世纪,古籍事业又迎来新的契机。随着新馆的启用,古籍保存条件大为改善,业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文化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8年,首都图书馆被评选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所在地,负责组织开展全市的古籍保护工作。自此,首图的古籍工作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展览采取图文介绍与实物相结合的展示办法,尽可能地让读者近距离观赏藏品,领略传统文化的韵味。展览共展出古籍、拓片、书画三大种类的馆藏珍品70余件,同时制作了精美的双语宣传手册,免费发放给观者作为纪念。
展览于馆庆日当天接待了文化部杨志今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周和平馆长、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周原馆长、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程毅中、白化文……等多位中外嘉宾与知名学者,获得了这些嘉宾学者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