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经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协调努力,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选派3名古籍编目人员前往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协助该馆进行古籍编目整理及古籍数据库建库工作。经过近十个月的共同努力,截至2013年7月,工作人员共整理编目1505种、20000余册古籍,与此同时,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古籍数据库也正式建立起来,标志着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馆藏古籍编目工作正式完成。
一、前期调研与准备阶段
此次工作开展之前,保护中心与首图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社科院实地调研。社科院图书馆马少军馆长详细介绍了该馆古籍存藏的历史与现状,并带领调研人员考察古籍存放处。社科院图书馆的古籍图书大部分存放在密集架上,不对外借阅。因未经系统整理,有些古籍的摆放有错架现象。古籍大部分保存尚好,也有一部分古籍存在虫蛀、严重水渍等急需修复的问题。部分古籍有装具保护。通过考察,保护中心与首图工作人员对该馆藏书数量与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与社科院图书馆方面共同商定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方案。
社科院图书馆使用的是金盘编目系统,与首图数据库系统不同,因此首图编目人员首先学习和熟悉了金盘编目系统,特别是对于两馆系统的不同之处、古籍与平装新出版物的不同著录要求等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保证了编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编目整理过程中的问题
社科院图书馆的古籍图书长期未经整理,积灰较多,编目人员每次工作前首先要对书籍进行简单的清洁工作。架上图书摆放比较密集,没有多余的空间进行倒架和存放整理完毕的书籍,因此经过协商,社科院图书馆方面将书库一层的密集架腾出足够的空间,按照善本、经、史、子、集、类丛、新学的分类将密集架贴上简易标签,经过编目整理的古籍就可以临时存放于此了。此举也方便了数据审核时核对原书。
在数据库著录字段方面,社科院图书馆由于一直只对新书进行编目,系统中的默认字段无法体现古籍编目的特点,如善本/普通古籍、古籍装帧形式(如线装、经折装等)、古籍的制作情况(如刻本、抄本等)以及古籍的刊印时间等。因此,首图编目人员首先对编目系统默认字段进行了相应修改,无法统一修改的字段,则在编目时进行单独著录。
另外,根据要求,每一册古籍均需配备电子条码。遇到大型丛书,如《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册数都超过两千册,给条码的工作需要格外仔细。一旦有一个条码出现错误,重头复核就会非常困难。所以负责大型丛书编目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付出尤多。
三、整理编目成果汇报
此次工作共计整理古籍1505种,20000余册,新建书目数据1582条(丛书受子目数量限制需要分成若干段)。其中善本古籍40种,包括明刊本5种,清刊本35种。从部类上看,史部古籍609种,集部古籍449种,占到该馆全部古籍藏书的三分之二。
工作人员还发现了19份清末、民国时期的房契、地契。多数为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订立的契据即“白契”,少数为立契后向官府交税、办理官方手续、加盖官印的“官契”。最早的一份房契订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距今已有近两百年。这些地契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民国时期房地买卖关系、地价变动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惜因年代久远,破损比较严重,急需修复。另,整理时发现有若干份清末奏折,有朱笔御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四、后续加工阶段
针对社科院图书馆古籍的函套破损和无函套书的情况,在6月份整理编目工作进入尾声之际,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联系制作公司,专门为社科院图书馆古籍量身定做函套。在函套制作时,将依据版本价值和书籍装帧形制,选用不同材料和工艺,为善本古籍与普通古籍分别制作函套。此项工作完成后,社科院图书馆所藏古籍将全部配齐函套。
另外,首图工作人员又根据书目数据,为每一部书制作了社科院图书馆专用的书签。
首图历史文献中心人员工作中
综上所述,社科院图书馆古籍整理编目工作已经顺利告一段落了。这是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与社科院图书馆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的成果;也是继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西城区图书馆等藏书单位后,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协助北京地区又一家大型藏书单位完成了古籍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