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北京市属古籍藏书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积极争取经费,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古籍修复。尤其在2012年之后,中心在“北京市古籍保护工程”专项中特别申请了“市属藏书单位古籍修复费”,用于市属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修复和装具制作。
早在2009年,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就在开展市属单位进行古籍普查登记时,特别留意古籍破损情况,为亟待修复的古籍安排修复。2012年后,保护中心在每年初都向自身没有途径和经费进行修复且没有开展过古籍修复的市属单位进行调研,然后根据各单位提供的书单、照片等资料统筹安排这些单位的古籍修复工作。
核对破损古籍页数
商讨修复方案
登记破损古籍
2015年之前,古籍保护中心一直将破损古籍交付之前有长期合作的修复公司进行修复。2016年则根据市财政要求进行了政府招标,依据招标结果,与两家修复公司签署了《古籍委托修复合同》,合同对古籍修复各项指标、应遵循的修复原则、修复材料应达到的标准、修复方案的制定、修复质量的检查等都有详细的表述和说明,有利于古籍修复工作的更好开展和监督。
在为市属单位安排修复古籍过程中,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一直严格遵循工作流程:由市属古籍收藏单位和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人员、古籍修复公司人员共同查看需要修复的古籍;制定详细修复方案;填写古籍修复清单;修复后,修复公司人员将古籍送至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中心修复组工作人员对古籍进行检查,放入低温冰箱冷冻;保护中心将古籍送还市属单位,双方签字确认。
近五年来,北京市“市属藏书单位古籍修复费”由最初的年10万元,逐渐增长到年20万、25万元,2012年至2016年,每年修复数量分别为29种138册、35种140册、16种78册、20种125册、13种101册,共计114种582册。
这些古籍,分别来自北京市市委党校图书馆、北京市市文联资料室、东城图书馆、西城图书馆、昌平图书馆、顺义图书馆、海淀图书馆、延庆图书馆、房山图书馆、平谷图书馆、顺义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二十四中图书馆等13家单位,或者是破损严重的珍稀版本,或者虽非善本,但如不及时修复则无法长期保存下去。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和修复公司为这些古籍制定了修复方案,经过修复,它们又焕发了新的光彩。例如西城区图书馆的明刻本《班马字类》,原为清宫天禄琳琅珍藏,钤盖有“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清宫重玺,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但此书虫蛀严重,斑痕累累。保护中心成员和修复公司共同制定了去酸、清洗、保留衬纸等修复方案,此书修复后申报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功入选。如首都师范大学所藏的清雍正五年(1727)山带阁刻本《楚辞》,全书糟朽,保护中心与修复公司制定了修补虫洞、换新书皮、脱酸等修复方案,经修复后,面貌如新。又如二十四中图书馆的清刻本《雍正上谕》,受潮后书叶粘连,霉蚀严重,书脊、书口处都布满粉状霉菌,书体变形也十分严重。保护中心成员和修复公司共同制定了除霉、揭开书叶、压平、重新装订等修复方案,修复后的书籍丝毫也不能看出之前的扭曲书砖模样。经过修复,这些伤痕累累的古籍重新焕发出了活力,有的甚至可说是起死回生,它们重新回到各单位的书库之中,保存并延续着中国的古老文化。
《班马字类》修复前
《班马字类》修复后
《楚辞》修复前
《楚辞》修复后
《雍正上谕》修复前 《雍正上谕》修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