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典藏

首都师范大图书馆的古籍工作概况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吴雪梅 发布时间:2012.12.20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建于1954年,前身是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是在学院建校的同时诞生的。图书馆在建馆筹建过程中就比较重视古籍文献的收集采购,经过将近六十年的发展,图书馆古籍藏书达到线装古籍9千余种,14万册,其中善本6000余种,8千多册。在北京市属高校图书馆中,我馆古籍收藏排在首位。

 

一、馆藏古籍的来源与特色

    本馆所藏线装古籍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校初期由其他馆调拨入藏的。如从市图书馆(现首都图书馆)、二十八中、三十七中等中学,调入了一些旧线装,平装书和外文书图书,其中包括《四部丛刊》初、二、三编;《丛书集成》,《四库珍本初编》,《四部备要》等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套丛书,丰富了我们的藏书。二是采购,图书馆每年都从琉璃厂、中国书店等古旧书店选购一定数量的具有资料研价值和古籍。至八十年代以后古籍整理、古籍影印出版的成果越来越多,图书馆历界领导和前辈的老师,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保证古籍的采购;三是收受捐赠,如本校中文系教师刘体仁其子将大量个人藏书捐送图书馆,其中700多册线装古籍。其中有些善本。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方向密切相关。我校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均有国家重点学科,因此古籍的收藏也重视实用、满足学校教学研究的需求,特别是历史学和文学常用必备的典籍收藏齐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丛书、类书多。本馆古籍中丛书将近6004.2万册,这只是综合丛书,分编在各类中的丛书尚未计入其中。丛书中列入善本的有明万历刻本《尚白齋鐫陳眉公寶顏堂秘笈》、《呂新吾全集二十種》、《梓溪文鈔外集》、清康熙乾隆间的《二老閣叢書》、《通志常经解》、清稿本《張汝棟所著書十三種》等。清至民国的古籍丛书数量更多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漢魏叢書》、《宛委别藏》、《四部丛刊》系列、《丛书集成》系列、《古今图书集成》。佛学方面的有《大日本續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等。二是史书、地方志收藏丰富。我馆历史类文献约3000种,史学的历代史书、地方志藏齐全,多种版本的《二十四史》、地方志大约1300种,涵盖范围广,包括中国全部省区,大部分省区的省志、县志等。三是语言文学类古籍收藏丰富,这类古籍4300种,3万余册。不仅包括小学类的文字训诂著作,还有总集、历代别集,戏曲小说均有一定数量,特别清文集1500种,是我馆古籍收藏的另一特色。

 

 普通古籍库

 

 

二、图书馆古籍工作概况

(—)简史和概况

 

    图书馆自成立以来,每年均采购一定数量的古旧书,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大量购进古旧书入藏。古旧书的读者多为文史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了便于读者的利用和古籍的管理,1984年单独设立古旧书查阅室,1988年成立古籍组,古籍组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古籍采访、编目和阅览流通;1990年古籍组与参考咨询部合并,成立古籍参考咨询部。至2000年期间,古籍参考咨询部最多时定员达9人,完成了全部古籍未编书的编目传统的古籍编目工作完成以后,古籍部不再单设一个部门,古旧书阅览室归入流通阅览部管理。2003年图书馆搬入新馆,设立两个工作岗位,主要负责阅览流通和书库管理。新的古旧文献阅览室面积大约175平方米24个阅览座位。阅览室收藏2万册影印古籍及古籍工具书,两个线装书库计210平方米,收藏古籍14万册,另外还有一个民国图书及影印古籍书库,收藏包括1949年以前所有文献及大套的古籍影印丛书,民国书刊影印本等,收藏古旧文献25万册。

 

    首师大图书馆的古籍按刘国钧分类法,基本上完成传统形式的编目。古籍目录有卡片目录两套,即书名目录和分类目录;书本目录有199410月编的《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普通古籍目录》和19995月编的《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目录》。

 

    2003年以后,由于图书馆建新馆及搬迁,古籍的阅览工作暂停,期间入藏的线装书也暂未编。2003年,搬入新楼,这期间,古籍上架后未整理完,古旧文献阅览室主要提供民国书刊和影印古籍的阅览服务,古籍阅览暂时停止。

 

(二)当前的工作:建设古籍书目数据库

 

1、前期筹备与正式启动

    图书馆由于古籍编目人员力量不足,古籍的数据回溯是通过招标与数据公司合作进行的。而在公司正式入馆编目前,我们自己进行了各项前期准备。

 

    2007年,笔者在接管古籍工作的同时,即为了顺应外包编目的情况而开始做各项准备。首先,对所有散存于各处的书查号上架,对近十年入藏的古籍书进行简单编目记录,归库上架,订制函套,并制定了简目电子表。本馆将民国后古籍与1911年以前古籍分库存放,故按电子表清点书库,分库,并再次补充3000条无目录的书。

 

    2009 图书馆开始筹备古籍建库事宜,与人大、北大等外馆及本馆系统部、资源部等各处联系交流,作为CALA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馆,首师大图书馆确定了按照《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规则》,对本馆古籍进行回溯建库,并下载古籍编目客户端。对数据公司编目人员初步考查、起草编目流程,编目细则等文件,待各方条件初部具备时,做古籍数据的原编约100条,从中总结问题,进一步修改编目细则。

 

    图书馆通过招标选中人天公司编目员进行编目。20101月,人天公司编目员进馆,开始编目。按本馆工作流程,对古籍进行编目前,在古籍编目客户端查询,有同一版本的数据下载到本地,转入本馆编目系统ALEPH,古籍编目客户端上没有的书,在本馆系统上做原编,再统一上传到客户端。初时人天公司派来三位编目员,在对他们进行培训之后,开始正式建库。但由于难度大,待遇低,最后只留下一个人坚持在做。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古籍编目客户端由于网络不稳定,也为了提高效率,编目员并没有按古籍编目客户端对照版本,对所有的书都进行的原编,参考各大图书馆的数据。在公司编目完,再由笔者进行检查核对,对编目数据逐条检查修改,打印书标、并记录批次、条码、破损情况。同时对整个数据库进行分类或分批次地多次检查;确定必备字段,在本馆使用的aleph系统编目模块中,增加193字段记录古籍特征,693字段著录刘国钧分类号;确定必备学科主题605字段。在原有索书号中前加缀SG(善本古籍)、PG(普通古籍);确定加工方案,一种一函的书给一个条码。一种多函的每函一个条码。编目员完成书标打印粘贴。再交由本馆审校,进行字段和书标等各项的检查。记录破损情况、条码号等信息在总表中。

 

2、古籍编目外包的工作质量控制

    (1)加强培训和日常辅导。由于编目员没有参加过古籍的编目工作,对古籍的专业知识不足,因此,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她们进行培训,各种古籍编目时的概念、术语、版本类型、查看著录源方法等都要一一教授。在开始编目工作时,选择著录项少,类别熟悉的书先做,比如难度不大的民国古籍、文学作品、地方志等。因此首先进行的是民国古籍的编目加工,即因清末至民国的古籍多有封底版权页或内封牌记,版本鉴别相对容易。

 

    (2)加强了编目前的介入。为了不影响进度,减少出错,需要提前整理古籍电子目录中有问题的书号,如同书异号,异书同号等,补充四部法;或提前将版本复杂或册数多的整理好,将复杂的书的处理方法教授给编目员。

 

    (3逐条对编目数据进行检查。对照原书进行各个字段的检查。重点放在版本的鉴定,因为传统编目在查对版本方面的限制,有些版本著录错误。我们在编目时都要查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大的藏书机构的编目数据,版本取通行的描述方式。

 

3、古籍编目外包的存在问题

    (1)基本字段的错误多。古籍编目难度和复杂程度相对于普通书要大得多,尽管接受培训,但编目员对于古籍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还是有很多不足。如对重要字段如题名、版本项的判断有误差,责任者和著录方式、版本描述的理解都有误差,遗漏应该著录的重要项目。古籍没有规范的版权页,出版年出版地需要在书中读序跋考证,这是一般编目员难以做到的。如有的民国影印本有两页内封面,即影印年的牌记和原版牌记,编目员就难以判断两者关系;他们有时也分不清刻本、活字本、影印本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审校中仔细检查,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地反复地向编目员传授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编目员的水平。

 

    (2编目人员时有辞职或调去别处的情况,图书馆就不得不面对工作中断、缺人或对新人重新培养的局面。这需要图书馆加强与数据公司的约定,让已经对本馆业务熟悉的编目员尽可能长期做下去,同时在与编目员相处中,也要理解并多多帮助他们,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创造良好的合作软环境,使双方都在愉快的气氛下工作。

 

    (3)错诂了项目进度,耗时长。设想一两年能完成的工作,至今已经三年,完成约8万册的编目工作,公司方面感到利润太少,要求再增加经费,影响工作进度,这也需要馆里跟公司方面协商解决,我们馆也尽量招聘学生馆员做些打印加工的工作,以加快这项任务的进展。

 

       

古籍编目现场                                      待做函套的古籍

 

(三)古籍普查登記

    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领导的古籍普查工作早于2007年就开始了,作为高校图书馆,我们参加得较晚。图书馆于2010年开始参加,在多次参加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相关培训、学习古籍普查平台的使用,并进行约90条善本记录的平台录入,拍照、书影上传、进行古籍定级、定损,提交北京市保护中心审查。前期做了180条数据。

 

    由于普查工作方案几次调整,我们也相应了做了改革。为了避免多次翻阅古籍,减少对古籍的损害,我们的原则是在进行数据回溯同步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2012年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明确了近期任务,即首先完成古籍普查登记,选择六大项进行。因此,我们根据普查登记的要求,在下学期调整了工作计划,暂停民国古籍丛书的编目,优先进行善本和1911年前古籍的建库回溯。争取利用一至两年时间完成。

 

(四)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中国珍贵古籍名录制度始于2007年,我馆于2009年参加第二批古籍名录申报,有四部古籍入选,2010年,有七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五)古籍保护

    2003年图书馆搬入新馆,一个古旧文献阅览室位于图书馆一层,朝向向北。另有两个古籍书库,书库计210平方米,收藏古籍14万册。其中1911年以前古籍入藏善本古籍库,装入樟木柜中保存(善本古籍与普通古籍分架存放)。民国以后线装书入密集书库,但每层书板都加樟木板以达到驱虫作用。函套破损的都重新订制封闭式函套。全部善本采用六合套形式加以保护。书库是中央空调,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

 

 善本古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