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四库全书》与七阁

作者: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13.06.14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方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堪称“海汇百川,纲举条贯,萃四千余年之文化,以成历代典籍之大观”(《四库全书纂修考》)。共收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合计10254种,172860卷,基本涵盖了清代乾隆之前中国历代重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清高宗下诏搜访遗书,十二月开始纂修《四库全书》,次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任命皇室都王及大学士十六人为总裁,六部尚书及侍郎为副总裁,下设总纂官、总校官等三百余人,当时著名学者纪昀、陆锡熊、戴震、邵晋涵、周永年、朱筠、姚鼐、翁方钢、王念孙等人均任编修要职,荟萃一时人文之胜。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缮写完毕,庋藏于大内文渊阁。次又缮写三部,分别置于盛京(今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圆明园之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之文津阁。乾隆皇帝又“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决定再续写三部《四库全书》,分藏于扬州之文汇阁、镇江之文宗阁、杭州之文澜阁。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四库七阁是仿浙江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阁”的规制而建成的。“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其藏书在阁之上,阁通六间为一,而以书厨间之。其下乃分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阮元《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

 

文渊阁

 

北方四阁

    文渊阁  文渊阁建于紫禁城内文华殿后,乾隆四十年(1775)动工,次年建成。阁成之后,先贮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到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第一部《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入藏文渊阁。辛亥革命后,清皇室迁出紫禁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暂归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不久正式交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存。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为防止国宝遭到破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将全书装箱运往上海。后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又辗转迁往重庆、南京,最终运至台湾。现珍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盛京(今沈阳)故宫,在四阁中建造最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第二部《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与《古今图书集成》一起送藏。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帝国侵占东北三省时,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曾出现丢失现象。辛亥革命后,书于1914年短暂运至北平,次年运回,仍收藏在阁中,由保管委员会负责管理保存。1926年,保管委员会清点阁书,查出阙失16种72卷,随即委派专人根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补抄齐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书由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接管。日本投降后,交由国民党政府的国立沈阳博物院图书馆保存。东北解放后,全书由东北人民政府文物处接管,后交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前身)保存。1966年,文化部决定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移交甘肃省图书馆代管,迄今一直保存在兰州甘肃省图书馆的专门书库中。

 

    文源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圆明园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础上建成文源阁。位于圆明园的西北部,南接水木明瑟,西临柳浪闻莺。阁成之后,先贮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三部《四库全书》正式入藏文源阁。文源阁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时,毁于一旦,今只留阁基遗迹。文源阁本《四库全书》亦化为灰烬。

 

    文津阁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内,乾隆三十九年(1774)动工,次年告成。乾隆皇帝题诗曰:“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在诗注中又云:“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阁成之后,先贮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乾隆五十年(1785),第四部《四库全书》正式入藏文津阁。时至今日,只有文津阁《四库全书》保存完好。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经该馆整理后,全书按原架陈列,并向社会开放。至今这部《四库全书》仍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是七部《四库全书》中惟一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一部,已成为国图的镇馆之宝。

 

 

文溯阁

 

江南三阁

    与北方四阁所贮之书主要供皇室使用不同的是,南方三阁的主要作用是“嘉惠士林”,三阁之书正式颁发入藏后,乾隆明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

 

    文宗阁  位于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阁成之后,先贮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则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间(1787~1790)陆续运至陈列。

 

    文汇阁  位于扬州天宁寺,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阁成之后,先贮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则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间(1787~1790)陆续运至陈列。乾隆《文汇阁叠庚子韵》云:“天宁别馆书楼耸,向已图书贮大成。”文宗阁、文汇阁本《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和文汇阁在战火中焚毁,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付之一炬。

 

    文澜阁  杭州圣因寺原有藏贮《古今图书集成》的玉兰堂一处,后依照格式改建为文澜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完工。《四库全书》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间(1787~1790)陆续运至陈列。《杭州府志》云:“近复於行宫之左建阁,储藏《四库全书》,赐名文澜。东壁光昭与西泠渊映,永资津逮於靡涯矣。”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也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火中倒塌,阁本《四库全书》大量散失。著名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避难中发现市面上买卖食物的包装纸竟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十分震惊。丁氏兄弟立即捡拾搜访,又委托书商代为收购,总计抢救出8000多册,约占原书的四分之一。光绪七年(1881),文澜阁重建完成,丁氏兄弟又着手进行补抄工作。前后历经六年,共补抄缺失书2174种,补足缺卷书891种,合计26380册,基本上恢复了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及整理,江南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成全本,现珍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文澜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