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黄易,一位值得纪念,有待研究的金石考古家

作者:施安昌 发布时间:2013.06.14

   

【原载于《紫禁城》2010年第一期】

 

    故宫博物院举办黄易旧藏汉魏碑刻拓本展览,按照黄易访碑的地区分段陈列出了许多汉魏名品和善本、早本,别开生面。同时也帮助人们对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家与画家黄易(1744-1802年,号小松)的生平活动做一个回顾。中国文化学术史上乾嘉时期,群星灿烂,黄易位列其中。他是值得后人纪念的,也是有待研究的。

 

    黄易多才多艺,既做官,精究河防事宜;又为学,博及群书,尤笃金石;还从艺,工篆隶,善画山水。在石刻研究方面,有几点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第一,他对石刻做了大量的分区域的实地调查,堪察记录原石情况,升碑、洗碑、拓碑,并写访碑日记将调查的全过程如实记下(如《嵩洛访碑日记》、《岱岩访古日记》),为编目和考证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等石刻名著都大量采用。

 

    第二,绘访碑图。用山水画的形式,把碑石、摩崖、造像、石窟的形状、位置、环境和所在地点真切地描画出来,一般用广角,取远景,不设色。同时以题写加以说明、补充。与其他画家的访碑、读碑图不同,黄易的画是纪实的科学图谱式的。

 

    第三,将家藏宋拓汉石经残石、武梁祠画像及榜题、魏元丕碑,范式碑和当时罕见的成阳灵台碑、朱龟碑、谯敏碑、赵君碑、王稚予阙、祀三公山碑拓本双钩(其中武粱祠画像为线摹图)后印成《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五册,并把翁方纲等金石友和作者自己的不同看法,附在每碑之后。

 

    第四,对汉代武氏祠石刻的发掘、复原与保护。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根据《嘉祥县志》所载线索,在嘉祥紫云山主持发掘了东汉武氏墓群的祠堂石刻,先后获得画像石三十余块,武斑碑一通,石阙二、断柱一(刻有“武家林”三字)。他将画像石复原为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此后,黄易又筹资就地建屋,将石刻分别砌于四壁或置于屋内,门额题匾“武氏祠堂”。在周围植树,让村民订规立约世代看守,并“立石存记,为久远之图”(《钱塘黄易修武氏祠堂记略》)。可以说,这是一次有计划的、收获重大的考古发掘,并建立起一座出土文物的保护陈列室,黄易是整个活动领导者。又由于武氏祠的整体性保存和其中画像石内容的广博深奥,对于以后形成的古墓葬研究与画像石研究两个分支予以重要的启示。

 

    上述四端足见黄易考古活动的独到之处,即文献、碑拓研究与原地实物调查并重;古物发掘、复原与保护陈列并重;搜求善本与钩摹刊布并重。翁方纲为黄易写传,说:“君北抵燕赵,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无不就正于君,以是所蓄金石甲于一时。”和同时代的学者来比,他确有更多的求本溯源验证于实物的科学精神和集古为公的公益观念。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后,近代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相继传入我国并蓬勃发展。追思黄易开风气之先的贡献,令人钦佩。若只称金石家,不足,称其金石考古家则宜。他是18世纪中叶由传统金石学转入金石考古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黄小松还有哪些材料值得注意,又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昵?

 

    一、黄易有两部遗稿尚未刊印。《小蓬莱阁金石目》,南京图书馆存稿本,共八册;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多《金目》而有九册。该目自三代秦、汉至宋、辽、金、元各朝代,收入石刻与各类器物,每条中注明地点、年代、撰书人,发现情况与访查所见,对于原石存佚和是否重刻也予以注意。又如《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共六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此书收贴原拓本四百余张,共六册。拓本旁有金石家写的释文与考订文字,小松多有题识。与此类似的金石集拓书册还会有。

 

    二、黄易有不少书札、书法、绘画作品,还有旧藏的拓本收藏在各地图书馆、博物馆,需要调查和编目。

 

    三、在同黄易交往的众多官吏与学者的诗文集中都有一些涉及黄易的篇章文字,如能搜集和整理出来是很有用的。

 

    上述三方面皆有助于扩大对黄易,对黄易所联络的金石同好群体的了解。

 

    四、自19世纪末以来,武氏祠引起外国学人广泛而持久的兴趣。1881年布谢尔(S.W.Bushell)将武氏祠画像拓本带回柏林曾展示于东方协会。l89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E.Chavannes)发表了专著《武梁祠》与《两汉时代的中国石刻》。1907年日本学者关野贞至此,随后发表了名为《后汉的石祠堂及其画像石》的论文。美国的费慰梅(Wilma Fbarbank)教授于1941年发表了《汉武粱祠建筑原形考》。到上世纪末,关于武氏祠的外文专著与文章约有100余种。这些研究成果有待选择并翻译介绍,推动交流。

 

    五、关于学术史的问题。还应看到黄易的实践活动是与其它人共同商议、协作办成的。他固然有孤呜先发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群体——金石家、收藏家的代表人物。在这个群体中有翁方纲、钱大昕、毕沅、阮元、朱筠、王昶、李鹃、李东琪、董元镜、桂馥、吴玉播、汪雪礓、张埙、郑际唐、孔继涵、孙星衍、江德量、李克正、赵魏、查慎行、潘庭筠、梁同书、赵怀玉、聂剑光、武亿等等。其中多数有官耳只。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观摩品题,访碑寻古,传递书信和拓本,集思广益。钱大昕曾讲:“海内研精金石文字与予先后定交者盖廿余家,而嗜之笃而鉴之精则首推钱塘黄君秋盒。”此言可证群体的存在与其中黄易之地位。多年以来,常见有人笼统地批评乾嘉学派是“从文献到文献,关在书斋里做学问”。对照黄易及其群体的所作所为来看并不符合事实。这个问题关乎对于清代学术的看法。

 

    六、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两汉至南北朝的刻石,如果不计墓志在内,大部分是在清代发现或重新发现的。所谓发现,是指清代之前未见记载、著录过的;所谓重新发现,是指清代以前有过记载,后来曾长久埋没,又被清人发掘或访得,并加以保护、宣扬。人们有意识地群起搜访、发掘刻石及其它文物之风气则兴起于乾隆年问,并保持下来。各地金石志书的撰时期重要成果。这一活动为金石家、历史家和文字学家出了许多新鲜课题,启发书家、文人推陈出新,一改书坛风向,还为收藏者开掘了丰富的资源。这种种方面的详细情远远没有揭示出来,其中很多题目值得作专题研究。

  

    和举办展览并行,故宫博物院还将出版《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汉魏碑刻特集》一书,书中包含了(一)、《黄易的汉魏碑刻鉴藏》是对黄易生平事迹介绍和访碑、藏碑情况角度分析的论文。(二)、各件展品的详细解说。(三)、附录《小蓬莱阁金石目》稿本的夏、商、周三代、秦、汉、魏、吴石刻部分。在展品的解说中,尽量注明拓本见于《小蓬莱阁金石目》中的相关文字,以及后人的著录,突出了碑拓与访碑活动的关系,原原本本,也可见编撰者、展览主持人秦明先生自功夫所在。《小蓬莱阁金石目》部分节录尚未校订,希望全本不久能够整理刊出。

 

    一次展览的时间是短暂的,有了这本书可以加深展览内涵,延长文化记忆,使之不至日远而日忘,能够温故而知新。

 

【图片来源:《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汉魏碑刻特集》封面】

 

 

附一:黄易简介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曾官济宁同知等。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所至辄搜访残碑断碣于荒烟宿莽间。绘有《访碑图》十六幅,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工篆隶,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传世墨迹有《节临石门颂轴》、《隶书轴》等。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

 

附二:《黄秋盦传》(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三)

    君姓黄氏,讳易,字大易,钱塘人。明参议贞父先生七世孙。父树谷以篆隶名家,世称松石先生者也,故君自号小松。其先世居马塍,即姜白石诗“每听秋声忆故乡”地也,有秋影庵,故君又自号秋盦。

    

    君幼承家学,精究河防事宜,初佐治州境,辄有能声。既而出仕东河歴县,倅分剌东平,擢兰仪同知,前后两任兖州府运河同知,两护运河兵备道事。其才足以大受,而志未竟,是可哀也。君官河堧二十年,凡堤埝大工,闸门蓄泄,每伏汛、秋汛,昼夜殚力捍御兑漕趱运诸务,筹划备至。丁未之冬,浙江粮艘十余帮阻冻于七级闸,舵下水手乏食,君力请借帑活万余人,其它督率工员相机剔獘,皆此类也。君为人诚信重然诺。伯兄以事遣戌,君措贷为赎罪,兄丧数千里,遣干仆扶柩归葬于杭。及为幼弟、为兄子女营婚嫁,以逮族党,推谊肫挚咸视此。

 

    君精于金石六书之学,自欧阳、赵、洪所未见者,皆著于录。尝手自钩摹汉魏诸碑,附以题跋,开雕成帙,曰《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又有《小蓬莱阁碑目》。小蓬莱阁者,其先贞父先生读书南屏书室名也。丁酉秋,君于都下得汉熹平石经《般庚》、《论语》三段时,方纲亦摹此勒石,援洪文惠镌石经于会稽蓬莱阁故事以名斋。既乃知君家先有此名,洵一异也。君在济宁升起郑季宣全碑,于曲阜得熹平二年残碑,于嘉祥之紫云山得武斑碑、武梁祠堂石室画像。适扬州汪氏所藏古搨武梁像册归君斋,此册自竹垞、衎斋、查田诸老辈往复鉴赏,几疑世久无此石矣,一旦君乃兼得之。于是敬移孔子见老子像一石于济宁州学,而萃其诸石,即其地筑室砌石,榜曰武氏祠堂,立石以记之。君北抵燕赵,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古刻无不就正于君,以是所蓄金石甲于一时,皆不及缕数,而述其一二大者于此。君每得一旧迹,眸色炯溢颧颊间。又多蓄汉印、诸吉金杂器物,款识摩挲终日不去手。画虽兼效倪、黄而实自成一格,苍秀出意表。又精于摹印,谈笑之顷,铁款剨然,立成数枚,出怀袖以赠友。驰论千古,睂轩寻丈外。嗟乎,黄伯思、米芾而后,世久无此人矣。

 

    济宁李东琪字铁桥,亦以金石之学世其家,与君最契。适有《铁松观碑图卷》,方纲题甫就,而君讣音至矣。鸣呼伤哉!今日石墨论交,惟予知君最深者,故不辞而为之传。镌诸石者,安邑宋葆淳也。嘉庆七年六月朔。